古時中醫有很高社會地位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上古時期的岐伯、雷公等人,作為黃帝的大臣,不僅討論醫學,也關注民生大計;伊尹被提拔為宰相,輔助商湯滅夏朝,建立商朝,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餘年,著《湯液經法》,《傷寒論》中許多方劑都源出此書,《脈經》、《輔行訣》及《千金翼方》中也引用了本書許多條文。
秦漢之後,很多醫生都在朝為官,皇上、王公、朝官兼習醫業者也不乏其人。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傷寒雜病論》署名「漢長沙守南陽張機著」,張機即張仲景。郭玉,四川人,在漢和帝時為太醫丞,是漢和帝時最負盛名的醫學家。
魏晉南北朝時的王叔和在三國時期曾任太醫令,他整理編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重新編次成書,併撰寫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講求脈法的著作-《脈經》。葛洪是晉朝時期的陰陽家,醫學家、博物學家和製藥化學家,煉丹術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他於晉惠帝時曾任伏波將軍,元帝時封為關內侯,晚年時終於勾漏縣令。皇甫謐是偉大的針灸學家,司馬炎建立晉朝後,屢次下詔請他出山為官,皆固辭,終身不仕,潛心著述。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綜合編著成《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共10卷,乃中國針灸學名著。
隋唐時期,巢元方任太醫博士,後升太醫令,大業六年(610年)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是現存中國第一本病因、病理與證候學專論。孫思邈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唐太宗召詣京師,賜爵不受,唐高宗時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對皇上所賜寶馬與華居笑納之,一生大隱於醫,只任過微職。大醫家王燾,歷任徐州司馬、給事中、鄴郡太守,後「七登南宮,再拜東掖,便繁台閣二十餘載」,長期管理弘文館,閱讀大量醫學書籍,編寫了《外台秘要》,收集了東漢至唐的方書,其中醫論部分以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為主,醫方部分則以參照孫思邈《千金方》者為多。
北宋時期宋太宗趙炅,北宋第二位皇帝,詔尚藥奉御,翰林醫官使王懷隱,編類《太平聖惠方》;宋仁宗詔尚藥奉御都騎尉王惟一編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同時他還設計鑄作立體銅人孔穴模型。宋仁宗又特別成立了一個機構「校正醫書局」,調集頗富校讎與醫學知識的專家掌禹錫、林億、高保衡、蘇頌、孫奇、孫兆等,每個人都很有來頭,如掌禹錫曾為光祿卿直秘閣;林億嘗任朝散大夫、光祿卿直秘閣,官階五品;高保衡為光祿寺丞;蘇頌為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哲宗時官拜宰相。
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封周定王,編《普濟方》168卷,載方61739首,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方書;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號臞仙,著《乾坤生意》,內容分述用藥大略、運氣、各科病證治法以及丹藥、膏藥、針灸等;明成祖朱棣嫡第三子朱高燧封為趙王,曾作《補刊素問遺篇》一卷。其他如金元大醫家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東垣、朱震亨,還有明代大醫家張景岳、徐大樁,或無心仕途,或時運不濟,卻享譽社會、聲震朝野。宋代文人如蘇軾、陸游、王安石、黃庭堅、蔡襄等,對醫學亦十分有興趣,很懂養生之道。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