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論醫道

論醫道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黃帝內經》中已廣泛使用「道」的概念,如《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有多處提及:「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中醫是道家的醫學,道家注重調整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道之所在便為醫之所在,醫之所在也為道之所在。《黃帝內經》是最古最全面論述醫道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著至教論》中對醫道提出最好的詮釋:「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裏,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在此雷公提出,醫道非一般的方技,是門「經術」,法乎陰陽,是通天文、地理、人事的至道,所以稱為「醫道」。

南朝道士、醫家陶弘景認為醫道、易道與農道,同為人間至道,他在《陶氏本草經集注.自序》中提到:「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眾聖而滋彰……」

唐代藥王孫思邈也用了醫道的概念,他在《備集千金藥方大醫精誠》中提到:「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初唐四傑之一王勃,是《滕王閣序》的作者,他在《黃帝八十一難經》中作序,提到:「華佗歷六師以授黃公,黃公以授曹夫子。夫子諱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蓋受黃公之術洞明醫道,至能遙望氣色,徹視腑臟流腸刳胸之術往往行焉,浮沉人間,莫有知者。」王勃在文章中,還透露了醫道的傳承,是從岐伯授予黃帝,再一脈承傳下來,最後到王勃的老師曹元,而王勃本身也是醫道承傳中的其中一位。而岐伯的老師又是誰呢?《黃帝內經》記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也就是說,醫道來自於上帝,中醫之所以可以成為醫道,是因為中醫是神傳文化,是上帝傳下來的瑰寶。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