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易也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易經》是史前文化遺留下來的,也是中國最古老文獻之一,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一般所說上古三大奇書包括《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易經》最初用於占卜,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
《易》原有三種版本:《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歸藏》已失傳,一般所稱《易經》即源於《周易》。易經內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每一爻以一條長的橫線「—」代表陽,稱為「陽爻」;或以兩條斷開的橫線「--」代表陰,稱為「陰爻」。後人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來解釋的卦的構成。
《黃帝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方式寫成,有許多醫藥理論,還包括針灸、方藥、診斷、養生等,王冰在序中寫道:「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內容也是天地間萬事萬物幾乎無所不包,也涉及哲學、政治、社會、兵法、道德、文學藝術、民俗風情、天文地理、氣象曆法,因此不僅是一本醫書,也是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與《易經》同樣以陰陽為萬事萬物變化的根本。《周易》的主幹是象、數、理、占,數又包括筮數、位數、時數、物數等;《黃帝內經》中也有易數之術,廣泛應用於運氣、時間醫學、針灸、養生諸方面。
《內經.素問》中有七篇言運氣,包括《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等。《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中指出:「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古代醫家也早已認識到「醫易同源」這一事實,如大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明代大醫家張介賓亦充分肯定了「醫易同源」,他在其著作《類經附翼.醫與易》中提到:『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以醫有《內經》,何藉於《易》?舍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張介賓的前輩劉完素亦提出:「《易》教體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綱五常,醫教要乎五運六氣,其門三,其道一。」也透徹闡明了醫易互根、互用的觀點。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