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清代醫學大家葉天士

清代醫學大家葉天士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葉桂,字天士,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清代溫病學家。

葉桂出身醫藥世家,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也旁搜博采,孜孜不倦,謙遜向學,博覽群書,虛懷若谷,14歲時喪父,投奔父親門人周揚俊繼續學習醫學,後又投蘇州名醫王子接門下,至17歲時已拜師17人,後人稱其「師門深廣」。此時葉桂已兼采各家之長,又不捨家學淵源,開始掛牌業醫,至30歲時已名噪江南。

當時的尚書沈德潛為葉桂立傳,《歸愚文鈔葉香岩傳》曰:「治方不執成見,嘗云劑之寒溫,視疾之涼熱。自河間以暑火立論,專用寒涼;東垣論脾胃之火,必務溫養,習用參、附;丹溪創陰虛火動之論,又偏于寒涼。嗣是宗丹溪者多寒涼,宗東垣者多溫養。近之醫者,茫無定識,假兼備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暮易一劑,而無定見。蓋病有見証,有變証,有轉証,必灼見其初終轉變,胸有成竹,而後施之以方,否則以藥治藥,實以人試藥也。持論如是,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這裡指出,葉桂不會偏執於一家學說,而是不執成見,胸有成竹,朝野上下,販夫走卒,皆知葉桂醫術。

葉桂除精於家傳兒科,可謂無所不通,在許多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和方法。他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與衛、氣、營、血的辯證綱領,其所著《溫熱論》,為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辨證基礎。

在雜病方面,他補充了李東垣《脾胃論》的不足,提出「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主張養胃陰;在婦科方面,闡述了婦人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症候和治療方法;他對中風一症有獨到的理論和治法;他還提出久病入絡的新觀點和新方法。他於內外婦兒各科無一不精,在中國醫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史書稱其「切脈望色,如見五藏」,十分神奇,民間傳說其為「天醫星下凡」。《清史稿》中載「其治病多奇中,於疑難證,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醫之方,略與變通服法;或竟不與藥,而使居處飲食消息之;或於無病時預知其病;或預斷數十年後:皆驗。當時名滿天下……年八十。臨歿,戒其子曰:「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清以後醫家在論醫時,都將葉天士比做張仲景、華佗之類的人物,且當時長江南北做醫生的,都把葉天士作為醫術之祖,無不推崇效法,且一直到今天,無數學醫的人都把葉天士當作老師看待。

葉天士的主要著作有《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等。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中醫音樂治療

中醫音樂治療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藥的「藥」字,就是「樂」加上一個「草」字頭,也就是說,音樂自古以來就被當作藥用,最早的藥物就是音樂。 

音樂可打入人心,對人的影響很大。《黃帝內經》有「五音療疾」的理論。好的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即使沒有這麼神效,也可舒緩性情,頤養身心。 

音樂有正治與反治,興奮者聽到憂傷的樂曲可以和緩情緒,心情抑鬱的也可用快節奏的音樂帶走悲傷。 

音樂配屬五臟 

人體有五臟,肝心脾肺腎,讓人有不同的性情。 

徵音入心 

心火旺常有失眠煩躁、舌尖潰爛、心慌胸悶等症狀。音樂中的徵式曲調,熱烈歡快,輕鬆活潑,性情歡暢,具有火的特性,可入心。若要讓心火不致過旺,可用補水的羽音調和。 

角音入肝 

肝為將軍之官,性喜條達,不喜抑鬱,若肝氣鬱結,就會口苦易怒,舌邊潰瘍。若要有爽朗豁達的性格,就要使停滯的肝氣流動。角式曲調親切爽朗,生機盎然,大地回春,可入肝。若肝氣疏泄太過,要練達木氣,可用商式曲調,婉轉和諧,若肝火太旺,可加上補水的羽音,滋養木氣,使之柔軟。 

宮音入脾 

脾主消化,若脾虛運化不及,可致腹脹便稀,面黃月經量少,疲倦、子宮下垂等等脾虛氣不足的症狀。 

宮式樂曲沉靜悠揚,淳厚莊重,可入脾,改善運化功能。 

若要增進食慾,可用音式比較頻促的徵音刺激脾胃,有更好的消化吸收。

商音入肺 

肺氣逆亂,失其肅降,容易產生咽部潰瘍;咳嗽鼻塞、氣喘感冒等等。 

商氏曲調高亢悲壯,鏗鏘雄偉,是金的特性,可入肺。若常常咳嗽,肺氣不足,可用屬土的宮音助長肺氣。 

羽音入腎 

腎主藏經,主二陰,腎氣虛衰,則面色晦暗,頻尿腰痠,黎明腹瀉。 

屬水的羽音,淒切哀怨,蒼涼柔潤,有水的特性,可入腎。 

腎藏精,腎氣需要蘊藏,腎氣不足,可用各種柔美正能量的音式,將能量源源不絕的輸入腎臟,一曲聽罷。精神氣爽,煥然一新。

認識子宮內膜癌

認識子宮內膜癌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子宮內膜癌是由子宮內膜長出來的惡性腫瘤,越長越大會侵犯子宮壁與遠端轉移。一開始的徵兆就是非經期子宮出血,但子宮內膜癌最常出現是在更年期後。

40%的子宮內膜癌與肥胖有關係,還有過多的女性荷爾蒙、高血壓與糖尿病也有關係。若只服用女性荷爾蒙,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但若是同時服用女性荷爾蒙與黃體素,反而會降低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這也剛好是一般避孕藥的處方。2~5%的子宮內膜癌是遺傳基因的因素。

最常見的子宮內膜癌,叫做子宮內膜樣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占子宮內膜癌的80%。診斷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取子宮內膜檢體化驗,用病理切片看細胞型態。子宮頸抹片檢查無法對子宮內膜癌篩檢。

對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最常用的就是切除子宮,連同輸卵管與卵巢一併切除,這手術叫做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嚴重的要加上放射線治療與化療,還有荷爾蒙治療。愈早發現,預後越好,在美國的統計,五年存活率有80%以上。
 
在女性專屬的癌症中,子宮內膜癌死亡人數排名第三,僅次於卵巢癌與子宮頸癌。

症狀與徵兆

90%的子宮內膜癌是更年期後的陰道出血與滴血。出血在腺癌中尤其常見。在停經前主要的症狀是長時間月經周期不規則與大量或經常性的出血。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就是出血,除此之外的症狀不常見。有些腫瘤已經長的很大,大到摸肚子就可感覺到有腫塊,且容易引起腹部絞痛。

危險因子

容易出現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有肥胖、糖尿病、乳癌、抗女性荷爾蒙制劑、從未有過小孩、太晚停經、女性荷爾蒙過高、年齡較大等。

女性荷爾蒙過高是很常見的危險因子,其中有40%與肥胖有關係。肥胖的人,過多的脂肪會將體內的荷爾蒙轉變成女性荷爾蒙,從而增加罹癌機率。

子宮內膜癌診斷

首先摸摸看下腹部有無可觸及的腫瘤,然後要施行子宮內膜刮除術,將子宮內膜組織取出,如果確定有癌細胞,可以再進一步做深入的影像學檢查。子宮內膜癌者做超音波檢查的時候,可以看到子宮內膜有液體的堆積。


在做治療之前,還是要再檢查一下胸部X光,肝功能檢查,腎功能檢查,血清腫瘤指標CA-125,看有無轉移的問題。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補腎壯腰藥膳食療

補腎壯腰藥膳食療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腰為腎之府,無論是先天稟賦不足,或是後天失養,抑或縱慾過度所導致的腎虛腰髓不充,腰部疼痛,頭暈耳鳴,兩膝痠軟,尿頻便溏,精神倦怠,種種腎虛的症狀,都需要補腎強腰才能有所改善。

腰部肌肉容易勞損,椎間盤突出,反覆發作的腎盂腎炎,也屬腎虛的症狀,也須補腎強腰方能有所助益。

以下介紹補腎壯腰藥膳食療,既可保健,也十分美味可口。

◎人參鹿尾湯

作法:將鹿尾去骨,切片,加上人參,放入清湯,加入調料與一點酒,煮熟後,喝湯吃人參與鹿尾。

人參大補元氣;鹿尾味溫甘鹹,養血滋陰,壯腎陽,益精髓,對腰脊痛、腎虛、遺精等症有很好療效。鹿尾與鹿茸同為補腎藥材,「陽氣聚於角,陰血聚於尾」,是鹿的血氣精華。

◎栗子豬腰湯

作法:將豬腰、栗子與羊肉放入清水,放入調味料,煮兩小時後即可食用。

豬腰可補腎氣、通膀胱、消積滯、止消渴,對於腎虛腰痛、水腫、耳聾等症有效。栗子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對反胃,泄瀉與腰腳軟弱有療效。羊肉能助人抵禦風寒,滋補身體,對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虛、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痠軟與一切虛弱症狀均有治療補益效果。

栗子豬腰湯健脾和胃、補虛養腎,對於孕婦產後貧血、小兒營養不良、腰軟腳弱、食少消瘦都有很好的功效。

◎杜仲羊腎湯

作法:杜仲煎煮去渣。羊腎切片,加入杜仲汁,再加入酒、鹽、蔥等調味品,加入水再燒煮半小時即可。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羊腎生精益血、壯陽補腎,二者合用,可有效改善腎虛症狀。

◎刀豆豬腰湯

作法:將豬腰洗淨,沸水焯一下,撈出洗淨切片,然後加入刀豆、生薑、胡椒、豬肉,放入調料加水煮至熟透即可。

刀豆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嘔逆、益腎補元。刀豆豬腰湯味道鮮美,對於腎虛症候,是可經常食用的保健湯品。

◎當歸牛尾湯

作法:將牛尾去毛,刮洗乾淨,入沸水中燙八分熟後,切成小段,再將牛尾與當歸、薑、蔥、花椒、酒、鹽、調料共入鍋中,燉熟即可。

牛尾補氣養血,強筋骨,益腎顧胃;當歸補血,活血。當歸牛尾湯適合腎虛腰痛、下肢痠軟乏力等症候。

◎鹿茸羊腎湯

作法:將羊腎洗淨,鹿茸、菟絲子、小茴香亦洗淨,加水共燉,飲湯食肉。

羊腎補腎,鹿茸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菟絲子補腎固精;小茴香理氣開胃,增加食材的香氣,一同達到治療腎虛腰痛的目的。

◎紅燒鹿肉

作法:將鹿肉洗淨切塊,用大火將鹿肉放入油中,炸成大紅色,瀝去油,加入醬油、花椒、肉桂、酒、糖、雞肉、水,火燒至肉爛。

鹿肉治虛勞贏疲,有補脾益氣,溫腎壯陽的作用。《本草綱目》記載:「鹿之一身皆益于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良之,大抵鹿為仙獸,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無損。」肉桂補火助陽。紅燒鹿肉有壯陽益精、暖腰補腎的作用。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明清大醫家

明清大醫家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吳有性

吳有性,字又可,江蘇吳縣人,明代著名醫家。其著作《溫疫論》開中醫探討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他提出溫疫由一種不可見的異氣所導致,由口鼻而入,與現代的病菌學、病毒學說接近,也啟發了清朝的溫病學派。

《溫疫論》自序中提到:「崇禎辛巳,疫氣流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闔門傳染,始發之際,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嘗見其不殆也。或病家誤聽七日當自愈,不爾十四日必瘳,因有失治不及期而死者,亦有治之太晚,服藥不及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劑,攻補失敘而死者,或遇醫家見解不到,心疑膽怯,以急病用緩藥,雖不即受其害。然遷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所感之輕者,尚獲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不可勝記,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不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醫者傍皇無措,病者日近危篤,病愈急投藥愈亂,不死於病,乃死於醫,不死於醫,乃死於聖經之遺亡也。」《四庫全書》提要中說道:「著為此書,瘟疫一証,始有繩墨之可守,亦可謂有功於世矣。」


徐大椿

徐大椿,字靈胎,號洄溪,江蘇吳江人。清朝醫學家。

徐大椿性通敏,喜豪辯,天文、地理、音律、技擊等無不通曉,尤精於醫。

徐大椿精勤於學,著述甚豐,皆其評論闡發,如《醫學源流論》、《醫貫砭》、《蘭台軌範》、《慎疾芻言》等,均能一掃成見,另樹一幟,是千百年來獨見之醫學評論大家。又著《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傷寒類方》等,及後人整理的《洄溪醫案》,後人將其所著輯為《徐氏醫學全書六種》等刊行,流傳甚廣。

《醫學源流論》上追靈素根源,下治漢唐支派,徐大椿認為讀書要先熟讀《內經》、《本草》、《傷寒》、《金匱》等古典醫籍,繼而博覽《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下各書,把知識與臨床聯繫起來,才不會落入窠臼偏見。他在《醫貫砭》中,猛烈地批評了明代醫學家趙獻可專以六味、八味為治,盡廢古人經方的做法。

徐大椿的醫學著作,許多後學都奉為金科玉律,他的《蘭台軌範》、《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尤為一般中醫所喜愛。徐大椿十年磨一書,在《難經經釋》序中說道,研究醫學十餘年,乃注《難經》,又十餘年才注《本草》,又十餘年才作《醫學源流論》,又五年才著《傷寒類方》。《傷寒論類方》完稿後又鑽研了七年,五易其稿而成。


徐大椿醫術精妙,遠近求治者絡繹不絕,乾隆皇帝,也多次召他上京。《四庫全書》中評價道:「有欲救俗醫之弊而矯枉過直者,有求勝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實者,故其論病則自岐黃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詆排。其論方則自張機《金匱要略》、《傷寒論》之外,孫思邈、劉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駁詰。於醫學中殆同毛奇齡之《說經》。然其切中庸醫之弊者,不可廢也。」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明代大醫家張介賓

明代大醫家張介賓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張介賓,字景岳,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醫學大家。

張介賓父親張壽峰粗通醫理,張介賓幼年時受教育於父親,認識《黃帝內經》。十四歲時隨父到京師遊學,廣交天下「奇才異士」,拜城中名醫金夢石為師。青年時,好兵書與劍技,後來投筆從戎,參加萬曆朝鮮之役。回鄉後發憤鑽研醫理,時人比之仲景、東垣。

張介賓《內經》頗有研究,認為「醫易同源」,醫理和易理都強調陰陽的變化。辨證求本,提出「二綱」、「六變」之說。善用熟地,常用溫補劑,稱為「溫補派」,人稱之為「張熟地」。崇禎十五年卒。

張介賓早年推崇丹溪之學。丹溪以「陽有餘陰不足」立論,明代醫學有時偏執一說,反而濫用寒涼,以致滋膩傷脾苦寒敗胃,成為醫界時弊。張介賓特別針對丹溪之「陽有餘陰不足」創立「陽非有餘,真陰不足」學說,創制了許多著名補腎方劑。

張介賓對《內經》研究近三十年,認為是醫學至高經典,學醫者必當學習,將《內經》經文從新分類,將《素問》《靈樞》兩卷經文從類分門,合兩為一,命曰《類經》。《類經》集前人注家精要,加以自己見解,是學習《內經》重要參考書。

張介賓還有一本醫學著作:《景岳全書》,囊括理論、本草、成方、臨床各科,是全面系統的臨床參考書。景岳才學博,文采好,善雄辨,文章氣勢宏闊,議論縱橫,演繹推理,因此《景岳全書》得以廣為流傳。

張介賓處方用藥,講求「精專」二字,認為:「施治之要,必須精一不雜,斯為至善。」如補腎的左歸飲、右歸飲、左歸丸、右歸丸,皆由古方六味地黃丸變通而來,去原方之瀉,增培本之補,藥專有力。滋補肝腎,衍化出5首類方;大補元煎即六味地黃丸中增入人參、當歸大補氣血;左歸飲即六味地黃丸加枸杞、甘草,治腎陰不足,腰酸遺泄;右歸飲即六味地黃丸加杜仲、附子、肉桂、枸杞,用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左歸丸即六味地黃丸加菟絲子、牛膝、龜板膠等而成滋補腎陰,填精益髓;右歸丸即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當歸等而成溫補腎陽,治命門火衰。

張介賓外孫林日蔚談到其外祖父時,如此說道:「先外祖張景岳公,名介賓,字會卿。先世居四川綿竹縣,明初以軍功世授紹興衛指揮,卜室郡城會稽之東。生穎異,讀書不屑章句,韜鈐軒岐之學,尤所淹貫。壯歲游燕冀間,從戎幕府,出榆關,履碣石,經鳳城,渡鴨綠,居數年無所就,親益老,家益貧,翻然而歸。功名壯志,消磨殆盡,盡棄所學而肆力於軒岐,探隱研神,醫日進,名日彰,時人比之仲景東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