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肝主怒

肝主怒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其中肝主怒。

為什麼有些女性特別愛生氣?尤其在月經前後時,因女性以血為主,以肝為先天,月經來的時候,應該血行於下,氣浮於上,人體氣血通暢無病;但若月經不調,氣血不順,氣有餘便是火,就特別愛發怒,此時月經前後女性需特別注意調養自己的情緒,否則過於怒氣,鬱悶失常,違反正常生理狀態,就會生病。

女人很生氣的時候,為什麼大哭一場,什麼氣都消了呢?因為怒氣填胸,肝氣旺盛的時候,氣鬱胸脅,若沒有適當的疏泄,就會怒氣更盛,肝鬱久會化熱,就更生氣,但一旦感到悲傷,哭了起來,肺氣就旺盛,肝火就會消下去。為何呢?因為肝與肺對應五行的木與金,其間制約的關係是金剋木。因此肺氣旺盛,肝氣就平下來,這也是鬱悶大哭一場就可感到舒服的原因。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北宋大醫家

北宋大醫家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劉翰

劉翰,滄州臨津人,今山東寧津,五代、北宋時名醫。

劉翰被周世宗任命為翰林醫官、衛尉寺主簿。周亡宋興,劉翰任朝散大夫、鴻臚寺丞、尚藥奉御、檢校工部員外郎、翰林醫官使、檢校戶部郎中,主持編纂《開寶本草》。

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趙匡胤令劉翰重訂中醫藥典《本草》。劉翰與道士馬志,醫官翟煦、張素、吳復珪、王光祐、陳昭遇、王從蘊、安自良共同對300餘年的唐代《新修本草》進行修訂,編纂成《開寶新詳定本草》20卷。次年,宋太祖再次詔命劉翰馬志等人重新修訂《開寶新詳定本草》,成21卷,命名為《開寶重定本草》。

劉翰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編纂了《開寶本草》(《開寶重定本草》),這是宋代第一部官修藥典,也是中國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藥物學書籍。

王懷隱

王懷隱,宋睢陽人,今河南商丘。初為道士,太平興國初,奉詔歸俗,官尚藥奉御,三遷至翰林醫官使,奉詔編類《太平聖惠方》。

宋太宗留心醫藥,曾經用將己所藏之方千首出示,命翰林醫官院蒐集方劑達萬餘首,由王懷隱會同王祐、鄭奇,並醫官陳昭遇等人共同整理編次,以病歸方,每類之下,以《諸病源候論》冠之,體現了理、法、方、藥較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於淳化年間刊成,太宗親為之序,是為《太平聖惠方》。

《太平聖惠方》收集方劑為主,總結了唐宋間醫療經驗,全書100卷,1670門,集驗方16834道,約280萬言。宋太宗作序曰:「……朕昔自潛邸,求集名方,異術玄針,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餘首,無非親驗,並有准繩。貴在救民,去除疾苦。並偏於翰林醫官院,各取到經乎家傳應效藥方,合萬餘道。令尚藥奉御王懷隱等四人,校勘編類。凡諸論証,並該其中;品藥功效,悉載其內。凡候疾之深淺,先辨虛實,次察表理,然後依方用藥,則無不愈也。庶使天高地濃,明王道之化成;春往秋來,布群黎之大惠。……」

王惟一

王惟一,又名王惟德,北宋針灸學家,在宋仁宗、英宗時為御醫,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纂集舊聞,訂正訛謬」,做了不少校勘考證工作,並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兩座。王惟一還刻《圖經》于石。王惟一使經穴理論規範化,並進一步完善了經穴理論。

林億

林億曾任官朝散大夫,光祿卿直秘閣,精於醫術。


嘉祐二年(1057)政府設立校正醫書局,林億為主要校正者之一。他與掌禹錫、蘇頌等校定《嘉祐補注神農本草》20卷,又與高保衡、孫奇、孫兆等人共同校定和刊印《黃帝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玉函經》、《脈經》、《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的重要醫著,對保存古籍與促進醫藥傳播作出貢獻。林億治學嚴謹,尤其是《林氏素問補注》,承乏校典,正訛舛、敘考正、改謬誤六千餘字,增掖兩千餘條,後世醫家評價很高。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中醫古籍《黃帝八十一難經》

中醫古籍《黃帝八十一難經》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為戰國時期秦越人,即扁鵲所作。此書共討論了81個問題,因此又稱《八十一難》。

《難經》討論了脈學、經絡、難為臟腑、難為疾病、腧穴、難為針法等等,很多都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東西。

診脈獨取寸口

在診脈方面,扁鵲首先就確立了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在扁鵲之前,醫師診脈都要三部九候,也就是要取人體九個部位的脈象,再綜合分析,但扁鵲在《難經》第一難中提到:「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現在醫師診脈,就是取寸口脈,為手太陰肺經之脈動也,不用再勞神取身體九個部位的脈象了。人一天24小時,氣血沿臟腑陰陽經脈循行,最後會合於手太陰肺經的寸口,這裡可說是精氣血津液循行的起始與終結處,正常、異常的脈象都表現在這裡,因此切脈診病獨取寸口可以全面反映全身的生理、病理變化。

老人為何睡不著

「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氣衰,氣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少壯之人,氣血充盈,肌肉豐滿,營衛之氣通行的道路滑利,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衛氣白天按時行陽,因此精力充沛不寐,夜間按時行陰,因此靜寐不寤。老人氣血虛衰,肌肉枯萎鬆弛,氣血運行之道澀滯不通暢,營衛之氣不能循常規運行,晝不能按時出於陽,因此精神萎頓欲寐,夜不能及時入於陰,因此遲遲不能入寐而醒寤。

為何不喜歡見人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藏府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府也;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病在藏也,何以言之?府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藏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藏府之病也。」

人有五臟六腑,腑屬陽,臟屬陰。病在腑的,多為實熱症,熱為陽,陽主動,因此人欲得寒,喜與人言。病在臟的,多為虛寒症,寒主陰,陰主靜,因此人欲得溫,喜靜不欲言,惡聞人聲。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唐代大醫家

唐代大醫家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王冰

王冰,號啟玄子,曾任唐代太僕令,又稱「王太僕」。畢生潛心研究《黃帝內經》,尊崇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曾「于先生郭于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自天寶九年(750)至寶應元年(762),汲歷12年,「凡所加字,皆硃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注成《素問》24卷,合81篇,即《次注黃帝內經素問》,又稱《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宋朝高保衡、林億評說王冰「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註,猶是三皇遺文,燦然可觀」。王冰對運氣學說很有研究,其論述主要在其補入《素問》的七篇大論中,即〈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微旨大論〉、〈六元正紀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主要在探討五運六氣學說。這七篇大論本已遺佚,在王冰補入後方重現於世。

王冰有兩段話,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一為「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另一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因腎為水火之臟,內含真陰與真陽,前者為腎陽虛,須補火,後者為腎陰虛,須補水,是迄今臨床治則的名言。

王冰還提出:「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理論,為歷代醫家所遵奉。要助孕需補衝任也是這個道理。

孟詵

孟詵,唐代汝州人,著名學者、醫學家、飲食家,其著作《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他少時喜好方術,師事孫思邈。曾任鳳閣舍人。

有一次,孟詵在鳳閣侍郎劉禕的家裡見到武則天賞賜的銀子時說:「這是用藥水塗抹的假銀子,一燒便知。」劉放火中一燒,頃刻化成錫水。武后知道這件事,將孟詵降為台州司馬,後又升為春官侍郎。太子相王李旦召他為侍讀,負責講解經學。長安三年(西元703年),拜同州刺吏,加銀青光祿大夫。神龍年間,告老還鄉,日以藥餌為事,卒年九十三歲,歷大唐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六帝,嘗謂所親曰:「若能保身養性者,當需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

陳藏器

陳藏器,唐代四明(浙江鄞縣)人。醫學家、藥物學家、方劑學家。

唐代自蘇敬《新修本草》問世六十餘年後,發現了不少的問題,時任京兆府三原縣尉陳藏器認為《神農本草經》雖有陶弘景、蘇敬等補集諸說,但遺逸尚多,因此撰《本草拾遺》10卷,今已遺佚。明李時珍評此書:「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佚文散見《證類本草》等著作。《本草拾遺》將中藥的藥物性能歸納10類: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發展成後世「十劑」方劑分類法,至今猶為中醫界應用。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銀杏白果,去掉種皮、胚芽,煮熟後才能吃!

銀杏白果,去掉種皮、胚芽,煮熟後才能吃!
文: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中醫科主治醫師鄧正梁




白果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成熟種子,果肉鮮嫩,芳香可口,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蔗糖、還原糖、粗纖維、核黃素、鈣、磷、鐵、胡蘿蔔素、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等成分,可以炒食、煮食,或做成蜜餞;性味甘、苦、澀,平,歸肺經。 

中醫學認為,白果是一種止咳平喘兼具收斂固澀作用的藥,具有潤肺定喘、澀精、止帶的功效,對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肺結核、遺尿、遺精、淋病、白帶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本草從新》認為:銀杏果仁「補氣養心,益腎滋陰,止咳除煩,生肌長內,排膿拔毒,消瘡疥疽瘤。」銀杏果仁與其他藥物配伍療效更佳,特別是各種哮喘、咳嗽病症。如治咳嗽哮喘,常配麻黃、甘草同用;若痰熱內盛,兼風寒外束,痰多氣急咳嗽哮喘者,常配麻黃、杏仁、黃芩、桑白皮、半夏、甘草等藥;治下元虛損、赤白帶下,可配胡椒、蓮肉等,與烏骨雞煮食;治小便白濁,可配伍益智仁、萆薢等。 

《本草綱目》中有一句話說:「白果食滿千個者死」。大量食用銀杏會引起中毒,但其毒性成分能溶於水,加熱可被破壞,故熟用毒性小。若做為食品,應去種皮、胚芽,浸泡半天以上,煮熟透後才可食用。 

銀杏葉為銀杏樹的葉,功能斂肺平喘,活血止痛。因其保健功用日益受到重視,德國人將之提取做成片劑成藥,行銷到全世界,一年產值約四億美元,比台灣一年總中醫藥產值還要高;用於肺虛咳喘,以及高血脂
、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痙攣等,對耳鳴、頭暈、記憶力和注意力減退等腦退行性病變引起的症狀,均有良好的效果。(本文刊登於2004.03.24  自由時報/健康醫療)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中藥青黛

中藥青黛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青黛為爵床科植物馬藍、蓼科植物蓼藍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莖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或團塊,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的作用。

青黛在古代常用於印染布匹、畫眉等,性味鹹寒,主要用於溫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咽痛口瘡,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傷等。

使用時,入丸散,外用適量。唐代藥物學家陳藏器寫的《本草拾遺》指出青黛「解毒。小兒丹熱,和水服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去熱煩,吐血,咯血,斑瘡,陰瘡,殺惡蟲。」宋開寶六年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祐、陳昭遇、安自良等九人編著的《開寶本草》中記載:「青黛,從波斯國來,及太原並廬陵、南康等染澱,亦堪敷熱惡腫、蛇虺螫毒。染甕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頸癌症狀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早期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當出現陰道出血、接觸性出血,或者是有陰道腫塊,可能就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中後期會出現癌症轉移,癌細胞可能轉移到腹部、肺部或是其他地方。

子宮頸癌的中後期可能產生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疲累、骨盆疼痛、背痛、腳痛、下肢水腫、嚴重陰道出血、骨折、陰道漏尿等等。

子宮頸抹便檢查只可作為篩檢,不能當作診斷,因為有將近一半的子宮頸癌患者用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檢查不出來的,要確診子宮頸癌,或是子宮頸癌前期,一定要切片,用陰道鏡檢查時使用稀釋的醋酸可讓不正常的細胞在子宮頸表面顯現,陰道鏡看到的影像也是診斷的一部分。

子宮頸癌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包括環狀電燒切除與宮頸錐狀切除術,將組織送病理化驗,這是當確定有子宮頸腫瘤時所做的處置。◇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隋唐名醫

隋唐名醫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巢元方

巢元方乃隋代醫家,曾任太醫博士,後升太醫令。宋代傳奇小說《開河記》有一段關於巢氏的記載:大業五年八月(609年),開河都護麻叔謀在寧陵(今河南境內)開鑿運河,患風逆症,隋煬帝命巢元方前往探視治療。巢元方診斷後認為是風入腠理,病在胸臆,以羊肉為藥食之,藥未盡即病癒,隨後於大業六年奉隋煬帝詔命編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分67門,1720論,是中國第一部專論疾病病因和證候的專書。

巢元方對中華民族偉大貢獻,以其殫精竭慮主持編纂整理的《諸病源候論》而永垂史冊。因當時隋朝建立了中國最早的醫學教育機構「太醫署」,是世界上最早且規模宏大的官辦醫學教育機構,當時還組織學者廣泛蒐集中醫資料,主要是歷代及民間方劑、驗方單方,形成大型方劑學著作《四海類聚方》2600卷編撰成書,在此背景之下,朝廷又下詔,命巢元方主持編纂的中國第一部病因症候學專著《諸病源候論》,此書就是在此時代背景下問世的。

《諸病源候論》內容豐富,描述詳盡,分析準確,明確易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書。由此亦可看出當時的醫學對於疾病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全面周到、分析透徹的程度。宋代宋綬為此書寫序曾云:「會粹群說,沈研精理,形脈治證,罔不該集。明居處、愛欲、風溼之所感,示針鑱、蹻引、湯熨之所宜。誠術藝之楷模,而診察之津涉。監署課試,固常用此。」

王燾

王燾,陝西省郿縣人,唐代著名醫學家,貞觀名臣王珪的孫子。

王燾從小就體弱多病,但喜好醫術,他的母親也是長年生病,因感覺到不明醫理,不能成為孝子,於是立志發憤學醫。公元八世紀初,他在唐朝弘文館任職長達20多年,相當於唐代國家藏書處,在此期間,他翻閱了古代醫學文獻數千卷,凡是覽閱過的書籍,都有做筆記,累積了大量的資料。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他因為一些事故被貶至湖北地區,在大寧當官,當地有流行病盛行,王燾親施方藥,生病的人很多被救治。由此經驗,他決心要編撰一部醫方大全,於天寶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著成《外臺秘要》四十卷傳世。另外,他還寫了一本《外臺秘要》的簡略本,稱為《名臺要略》十卷,但已亡佚無存。

王燾認為為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有論無方,於是博採各家醫書之長,凡其所採納,均註明其出處、來源、書名和卷數,通通放在《外台秘要》之中。


王燾不僅對《千金方》、《肘後備急方》等著名醫學著作仔細研究,也對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影響較大的著作加以收集整理,如陳延之的《小品方》、張文仲的《張文仲方》等,除此之外,對民間單、驗方也不排斥,收載了6900多首方劑,每一門都是以《諸病源候論》的條目為引,再廣引方劑,每一首方,都注明了出處和來源,許多散佚的醫書,也都是在這部著作中看到大致內容的。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