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中醫天人和諧觀

中醫天人和諧觀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從氣候方面來說,人體受大自然影響非常的多,如《素問˙厥論》中提到:「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春夏秋冬的更替直接影響到人體汗液分泌、吐納暢澀、脈搏次數、呼吸深淺等等。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人體若不適應於氣候,必為其所傷,所謂的風寒暑溼燥火六氣,若傷到人體,即稱之為六淫,成不正之邪氣,傳染病、時疫等都與其有關。

中醫認為,天人是對應的,要保持健康,就必須追求天人的和諧,和於天地之法,順其自然,不能逆天而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逆則敗,順則成。中醫的天人合一,還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所謂「法於陰陽」,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四季的變化而增減衣服等;而「和於術數」,就是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這其中還需要法於地、法於氣、法於時、法於社會環境等等。

具體的防治疾病方法,有所謂的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要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而制定不同方法。因時制宜方面,如春夏季節,氣候轉濕熱,陽氣升發,腠理開泄,當預防中暑,生活上也不能過分貪涼,醫師治療外感慎用麻黃、桂枝、附子等辛溫發散的藥物,以免汗泄溫熱太過,傷及陰氣。秋冬天氣寒涼,辛涼清熱的藥物,如石膏、黃芩、黃連要慎用,以免耗傷陽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提到:「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已經寒了,就不要再用寒涼藥,以此類推。

因地制宜方面,如北方人腠理緻密,治療外感常用桂枝、麻黃、羌活、獨活等辛溫發散較強的藥物,而南方人腠理疏鬆,治療外感常用荊芥、防風、蘇葉等清淡宣泄即可。

因人制宜,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生活習慣、體質狀態給予不同的藥物,小兒慎用峻劑與補劑,老人注意攻邪與補虛,富窮人不同,城鄉有差距,平川與山裡,若同患一病,用量品類分。

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人對宇宙只能適應,追求天人和諧。小宇宙同大宇宙一般,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如人體肝火上炎,必致雙目昏花;上焦有火,必致口舌乾燥;腎水不足,必致腰膝痠痛。人體內追求和諧,人對宇宙的態度也是尋求和諧,如此方能常保平安健康。

西醫治療,比較單刀直入,如頭痛,一定給你止痛藥;腹瀉,一定給你抗生素,或是蠕動抑制劑;治病不必繞彎,誰有問題找誰,一槍即戳下馬,痛痛快快直接。

中醫看病,就不是這麼回事兒了,既是追求和諧,必從大方向著手,先來個望聞問切,頭痛還要搞清楚部位與所屬經絡,後頭面定為太陽頭痛,側頭面定為少陽頭痛,頭頂部定為厥陰頭痛;又若直接針附近的百會、風池、頭維、太陽,稱為臨近取穴,若針手上的合谷、後溪,或腳上的足臨泣、崑崙,稱為遠端取穴,「循經取穴」,立足於整體調整;還有所謂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培土制水、抑木扶土、佐金平木、瀉南補北、金水相生、滋水涵木、益火生土等,都是要達到王道和諧的目的。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