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氣長存的于謙
文/鄧正梁
于謙是明朝英宗年間的名臣,民族英雄,他在七歲的時候,就有和尚驚其相貌,發出讚嘆:「真乃將來救世宰相!」
于謙個性耿直,在17歲時,就寫下了至今仍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藉由讚頌石灰,來表達自己的心志,他後來的人生果真如這首少年時期的明志詩一般,為國盡忠,不怕犧牲,始終堅守著高潔情操的決心。
于謙為官時,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大家都爭相獻金求媚,唯于謙每次進京奏事,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說,不送金銀財寶,起碼帶點土產,于謙甩了甩袖子,回答:「只有清風」,並寫了一首詩《入京》,再度表明其志向:「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于謙還寫過一首《詠石炭》,也充份表現出心繫百姓,動人的一首詩:「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播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原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生火盆常是用木炭,木炭為燒木所餘之物,而煤炭為了有所區別,也稱為石炭。石炭在地下沉寂了百萬億萬年,長路漫漫卻志愈堅,雖醜的黑不溜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無怨言,一旦人們需要取暖,便義無反顧投身火窟,為別人帶來光和熱。石炭這烏金,不正溫暖照亮人心嗎!
于謙後來果然成為明朝中流砥柱,成為救世宰相,土木堡之變後,保衛了京師,穩定了明朝的局勢,但于謙個性剛直,常遭到勳舊貴戚與一些大臣的反對,每遇事不如意,還會拊胸歎道:「此一腔熱血,竟灑何地!」雖然後來遭到小人陷害被英宗皇帝處死,葬於西湖,但英宗很快就為這恩將仇報的行為深深後悔,接下的的續任皇帝憲宗也親自為于謙昭雪,將于謙故宅改為「忠節祠」,並親自撰寫誥語:「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持,為群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清人袁枚有詩道:「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于謙的一生,誠實地實踐了自己詩中的誓言,在國家危亡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了國家的命運,他的所想所求也蘊藏在萬千百姓的願望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