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杜甫的飄泊人生

杜甫的飄泊人生

/鄧正梁

杜甫是盛唐時詩人,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璀璨輝煌的一個年代,杜甫的人生前四分之三又是在盛唐的安定環境下度過,生活還算優渥,站在這歷史的最高點上,曾寫出不少渾雄壯麗的詩句,如《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勇於進取、敢於攀登的精神,在這首詩中充份展現。在生命的征途上勇敢無畏的攀登著,肯定有一天,會「凌絕頂」而「一覽眾山小」,可說是最有氣魄的千古絕唱,此時杜甫方二十四歲。

在二十八歲時,杜甫看到一匹駿馬,又忍不住寫下沉雄的詩句《房兵曹胡兵》:「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此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真想騎在驍騰的駿馬上向前馳行,建立一番轟轟烈烈的功業,可見杜甫是心在社稷的。

但在杜甫四十四歲時,讓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爆發了,杜甫在逃難時,被叛軍捉到長安,見到京城敗破的景象,痛心疾首的寫下名篇《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可怕的戰亂讓杜甫無比痛苦,看見美麗花兒都會迸出淚水,愁白的頭髮越抓便掉得越快,最後連簪子都插不穩。

杜甫逃離長安後,到陝西鳳翔求剛即位的唐肅宗一個官做,皇帝賞他個左拾遺,但不喑為官之道,直言得罪人又遭妒,很快就被貶官了,因俸祿少又逢戰亂,乾脆棄官不做,走上日甚一日的艱辛路途。杜甫的詩窮而後工,用血淚紀錄了盛唐衰落的過程,於入川途中,用詩歌寫道:「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裡。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忍不住述說著自身的悽苦與哀鳴。

到了成都,杜甫建立了草堂,「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這首詩《江村》寫出經過四年的流亡生活後,終於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安居下來。在飽經離鄉背井、顛沛流離之苦後,反映出對江村生活的愉悅之情。杜甫在詩中嘆道:體弱多病的我只要治病的藥材,除此之外,我還有什麼其它的需求呢?

此時的杜甫心境淡泊,雖本是入世儒家詩人,經歷了十年的京華悲辛,後又戰亂中生死未卜,卻心繫家國,未丟浮名羈絆;但在此安定的環境中,心情觀念又轉了一轉,不由自主的平淡閒散起來,如《西郊》)中所描述:「時出碧雞坊,西郊向草堂。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傍架齊書帙,看題減藥囊。無人覺來往,疏懶意何長。」《田舍》:「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鸕鷀西日照,曬翅滿魚梁。」詩中一再陳述自己的疏懶,連衣裳也懶得講究,重點是心思都放在描繪美麗的田園生活畫卷。

當杜甫被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時,又忍不住寫下了《春夜喜雨》,表達其內心的喜悅:「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雨能在萬物渴求的春天應急而來,惠澤大地,悄悄的隨著和風、趁著黑夜,不張揚造勢,表明歡喜之餘,一定要去城中看看那些滋潤飽滿的大紅花兒們!杜甫內心希望世間之人都像這「好雨」一樣的好!

但杜甫最終還是失去了朋友的依靠,五十三歲時又開始流浪,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寫下了《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水天空闊,沙鷗飄零,轉徙江湖,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由湖北轉入湖南,路過岳陽樓時,寫下了:《吳楚東南坼》:「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早聞洞庭盛名,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似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實在抒發抱負未能實現之情。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不勝感傷!最終在五十九歲時,貧病圍攻,悄然地死在湘江的小船上,結束了燦爛卻孤苦的人生。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浩氣長存的于謙

浩氣長存的于謙

文/鄧正梁

于謙是明朝英宗年間的名臣,民族英雄,他在七歲的時候,就有和尚驚其相貌,發出讚嘆:「真乃將來救世宰相!」

于謙個性耿直,在17歲時,就寫下了至今仍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藉由讚頌石灰,來表達自己的心志,他後來的人生果真如這首少年時期的明志詩一般,為國盡忠,不怕犧牲,始終堅守著高潔情操的決心。

于謙為官時,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大家都爭相獻金求媚,唯于謙每次進京奏事,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說,不送金銀財寶,起碼帶點土產,于謙甩了甩袖子,回答:「只有清風」,並寫了一首詩《入京》,再度表明其志向:「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于謙還寫過一首《詠石炭》,也充份表現出心繫百姓,動人的一首詩:「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播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原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生火盆常是用木炭,木炭為燒木所餘之物,而煤炭為了有所區別,也稱為石炭。石炭在地下沉寂了百萬億萬年,長路漫漫卻志愈堅,雖醜的黑不溜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無怨言,一旦人們需要取暖,便義無反顧投身火窟,為別人帶來光和熱。石炭這烏金,不正溫暖照亮人心嗎!

于謙後來果然成為明朝中流砥柱,成為救世宰相,土木堡之變後,保衛了京師,穩定了明朝的局勢,但于謙個性剛直,常遭到勳舊貴戚與一些大臣的反對,每遇事不如意,還會拊胸歎道:「此一腔熱血,竟灑何地!」雖然後來遭到小人陷害被英宗皇帝處死,葬於西湖,但英宗很快就為這恩將仇報的行為深深後悔,接下的的續任皇帝憲宗也親自為于謙昭雪,將于謙故宅改為「忠節祠」,並親自撰寫誥語:「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持,為群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清人袁枚有詩道:「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于謙的一生,誠實地實踐了自己詩中的誓言,在國家危亡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了國家的命運,他的所想所求也蘊藏在萬千百姓的願望裏。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問人間情是何物

問人間情是何物

文/鄧正梁

元好問是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可以說是金元兩代詩詞的代表。他在十六歲參加科舉考試途中,聽到一個令人內心震動的故事,久久不能自已,便寫下《摸魚兒•雁丘詞》紀念。在詞之前,還寫了一段序文,介紹一下故事發生的背景:

『乙丑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元好問在此表明,這故事不是親眼所見,是捕雁人告訴我的,但雁也這麼重情感,用投地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還有很多人也為這故事作詞,共同紀念。詞的原文如下:

「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人世間的情感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力量是如此奇偉,不只是讓人,還讓動物們以共死來相許諾,過不了情關!一起遨遊天南地北的兩隻大雁,秋日南下,春日北歸,橫越廣闊原野之時,雙宿雙飛、形影不離、相依為命,好似人間一對長年奔波在外的旅客,攜手不知經過多少嚴冬酷暑。大雁比翼雙飛時固然是快樂,但離別時的痛苦,最後只能以死相隨,似乎沒有任何力量可讓牠們分開!

想不到,癡情熱愛、矢志不渝、深摯忠貞的雁侶,竟比人間癡情男女還要癡情!僥倖脫網的大雁,想起未來之路前逞渺茫,要形單影隻面對層層烏雲與漫天飛雪及蒼涼暮色,感到遙遙無際及前途不定,無至愛的伴侶相隨,要找誰依託?苟活不如死了的好!

當年漢武帝曾在汾河祭祀,蕭鼓喧鬧,棹歌四起,好不熱鬧!還留下詩句:「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但如今荒煙如織,一切歸於寂寞,只有原野上的樹木依舊鬱鬱蒼蒼,縱招雙雁魂魄祭祀,女山神風中泣涕,雁兒也不會再歸來!深情的大雁天也妒,但不信與鶯兒燕子之死一般,縱使千秋萬世之後,也會有像我一樣重情義的騷人墨客來到這雁丘,憑弔祭奠這對雁兒的亡靈。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的反派人物李莫愁,行事心狠手辣,令人聞風喪膽,在絕情谷身中情花之毒,被武氏父子、程英、陸無雙等人圍攻下,最終葬身火海之中,火燃其身時仍唱著︰「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詞金庸有稍作修改。李莫愁始終陷於情的執著之中不能自拔,由愛生恨,最後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