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為什麼會搔癢?
文/鄧正梁(濟德中醫診所院長)
皮膚搔癢是很不愉快的感覺,「搔抓而後快」是皮膚搔癢的真實心理反應。
皮膚搔癢不單單對於病人很困擾,對臨床醫師來說,有時也是很頭痛的問題,因為牽扯的面很廣,要檢查的項目很多,若是單純的異位性皮膚炎或溼疹,那可能就簡單的多了。
皮膚搔癢是皮膚發炎時最常見的感受,比疼痛要來的頻繁的多,但不是很好控制。
皮膚搔癢與痛覺來自同一條神經,都是C型神經纖維,位於真皮、表皮交界,經由生理化學刺激,若強度不夠,就會引起搔癢。這種刺激有多種管道方式,如皮膚感染、溫度改變、撫摸、有毒物質刺激等等。皮膚搔癢有時是身體疾病的反應,尤其是過敏反應的皮膚搔癢,是診斷上的一大挑戰。
搔癢的化學中介物質,最主要是組織胺(Histamine),雖然還有許多其他的中介物質,如木瓜蛋白酶(Papain)、胰蛋白酶(Trypsin)、血清素(Serotonin)、緩激肽(bradykinin)、胰激肽(kallidin)、P物質(substance
P)等等,但這也就是使用抗組織胺能夠止癢的原因。
搔癢基本上可以分為幾種類型,一是搔癢且能看到皮疹,一是搔癢但是皮膚完好,一是身心症引發,最後是神經與循環問題引起的搔癢。
搔癢且有皮疹
搔癢且看的到皮膚的損傷,幾乎所有的皮膚病都有這個問題。只要把所有的皮膚病列出來,幾乎都會有搔癢症狀,舉例說,如溼疹、脂漏性皮膚炎、乾癬、玫瑰疹、多型性紅斑、接觸性皮膚炎、蕁麻疹、光敏感、蚊蟲咬、細菌感染、晒傷、肛門搔癢等等,但是這實在沒什麼特別的,因為皮膚病本來就常伴隨著搔癢。
有一種搔癢十分特殊,就是愛滋病的搔癢,在愛滋病被診斷出來之前,常有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且伴隨極度的搔癢,脂漏性皮膚炎也是大範圍的,包括臉部、頭皮、胸部,胸前還常有紅色的紅疹,這種情況的出現,在有經驗的醫師來看,很快就會懷疑是愛滋病前兆。
異位性皮膚炎的搔癢,在嬰孩與小孩是非常常見的,且時常家族性群聚出現,合併有氣喘等過敏的問題,這些病人的搔癢有時是非常大範圍的嚴重搔癢,每天搔抓到皮膚潰爛、細菌感染。
搔癢皮膚完好
搔癢但看不到任何皮膚的損害,這就比較困難評估了,常常是身體有什麼問題導致皮膚搔癢。首先要先看看是不是心理因素,再來就是要檢查身體有什麼問題,如皮膚乾燥、肝內結石、膽道硬化、肝臟發炎、尿毒症、糖尿病、淋巴癌、痛風、寄生蟲感染、吸毒、懷孕等等。皮膚乾燥是最常見的,且年紀越大,皮膚越容易乾燥,冬天尤其明顯,也叫作冬季癢或是老年搔癢症,應對的方法就是到溫暖的環境,打開暖氣,讓環境舒適,皮膚搔癢會改善。
肝臟疾病常常引發皮膚搔癢,因為肝臟發炎常常引發膽道阻塞,膽汁循流受阻,而膽汁又常是引發搔癢的媒介。肝功能指數與搔癢常常沒有關係,也就是肝功能不好,不代表搔癢很嚴重,但是膽道阻塞時,讓膽道重新迴流順暢,常常可以緩解皮膚搔癢的情況。
尿毒症病人的皮膚搔癢是非常癢的,通常尿素氮(BUN)的濃度高達100mg/dL的時候,皮膚就會很癢,洗腎通常可以緩解皮膚搔癢的情況,把毒素洗出去,就讓搔癢大大減輕,但也有不幸的人群,尿毒洗腎後,還是搔癢得不得了,這種搔癢會讓一個人生活上完全崩潰,不斷的尋求止癢的方法。辣椒素(Capsaicin)塗抹皮膚,有助於病人轉移注意力,也有用維生素A衍生物阿維A酯(Etretinate) 塗抹皮膚來止癢。
甲狀腺機能低下也常讓皮膚搔癢,因為皮膚乾燥,且全身代謝減緩,搔癢也是全身性的。糖尿病的搔癢常是身體很差了,免疫力不好了,皮膚有了黴菌感染,導致皮膚搔癢。痛風的皮膚搔癢,不是關節發炎造成的,是因為尿酸高了,尿酸是一種毒素,濃度高了皮膚就會感到搔癢。
寄生蟲感染也讓皮膚搔癢,因為蟲在體內爬來爬去的,皮膚就會很癢,尤其是鉤蟲,嚴重的還會傷到皮膚,產生皮損。蟯蟲感染常在小孩子,夜間肛門搔癢的明顯。
很多藥物會引起皮膚搔癢,尤其是老年人,住在安養中心,長期慢性的服藥,若一天吃10顆藥以上,很容易有皮膚搔癢。使用毒品容易皮膚搔癢,如嗎啡、海洛英、古柯鹼等。
懷孕的婦女也容易皮膚搔癢,尤其是懷孕最後三個月,據統計,65%的懷孕女性有不同程度的搔癢情況,因為懷孕會讓體內膽紅素上升,在分娩後,搔癢就會慢慢逐漸的消失,膽紅素也恢復正常。
氣喘病人在發作前,40%的病人在頸部與胸部都會出現皮膚搔癢的狀況,這種情況的出現常常可以預防性的對氣喘有所防備。
身心症皮膚癢
身心症是由心理、環境、社會因素所引起的,發生原因與情緒壓力有關,例如:人際關係、情感挫折、學業壓力、生活上不愉快等等,皮膚搔抓起來是很嚴重的,且越神經質,抓得越厲害。嚴重的病人,還會幻想自己有蟲在體內爬來爬去,這種是最難治療的嚴重搔癢,用心理藥物治療效果也很差。
神經循環搔癢
只要皮膚感覺異常,如周圍神經病變,都有可能出現類似搔癢的感覺。心血管循環不好,血液供給不良,也會有些微搔癢的感覺。
抗組織胺好用
因為組織胺是搔癢很重要的一個媒介物質,所以抗組織胺藥物也就成為治療搔癢的第一線藥物了,但是止癢的效果是很有限的,也就是一定有效,但效果有時很不明顯。有些抗組織胺藥物很容易產生嗜睡的感覺,這也是這類藥物的一個很大副作用。
中醫治療切入
中醫治療對於一般性搔癢,就是清除風、溼、熱三種邪氣,中醫還有一個理論,叫作「治風不治血,血行風自滅。」這裡的風,指的就是皮膚搔癢的情況,就是對於血虛的病人,不能只有清除邪氣,還要適當的補血,才能收到較好的止癢效果。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濟德中醫診所院長
診所住址 台北市松山路411號
Tel: 02-252875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