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本草不能為醫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本草學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讀本草不能為醫,醫之為道莫要於識藥性。
《神農本草經》是古代醫學經典著作,簡稱《本經》,是現存最早中藥專著,記載藥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原書早佚,南朝陶弘景為《神農本草經》做注,編定《本草經集注》共七卷,把藥物的品種數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種。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書中認為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
《神農本草經》記載茶「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杜仲可治「腰脊痛,補中益氣,堅筋骨」、「小便餘瀝」,大黃可以「蕩滌腸胃、推陳出新、調中化食」,還有麻黃的平喘、黃連的止痢、常山的治瘧疾、海藻的消癭、阿膠的補益、半夏的化痰、杏仁的止咳、薄荷的開竅、丹參的活血、車前子的利尿、雄黃的殺蟲……。
古代也有一些庸醫,不學無術,不識藥性卻濫用藥石。唐代的《新修本草》中有一篇孔志約寫的序,「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人,冬收雲實。謬粱、米之黃白,混荊子之牡、蔓。異繁蔞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野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柚不分。」連藥物都分不清楚,如何療疾以拯夭傷?
晉人陶弘景著《名醫別錄》糾錯增補,加入藥物700餘種。《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頒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藥學專著,成書於唐顯慶四年(659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顯慶三年(658年),蘇敬向唐高宗進表請修本草,高宗下令組織了長孫無忌、許孝崇、李淳風、孔志約等22人與蘇敬同編新本草,「普頒天下,營求藥物」,收藥844種,對400餘種藥物進行重新考證,糾正不少錯誤。
有些錯誤出在本草書籍本身,如唐高宗時的司空英國公李勣奉命新修本草,世謂英公《唐本草》,他當時回答皇帝說道:「昔陶弘景以《神農經》合雜家別錄注詺之。江南偏方不周曉。藥石往往紕繆。四百餘物。今考正之。又增後世所用百餘物。」
宋代官修《開寶本草》載藥983種。《開寶本草》全稱《開寶重定本草》,凡20卷,目錄1卷,宋開寶六年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祐、陳昭遇、安自良等九人編著。
明代官修《本草品匯精要》, 42卷,目錄1卷,載藥1815種,明·劉文泰領銜,撰成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參與編修者近30人,多為太醫院御醫、醫師及少數中書科儒士;王世昌等8名畫師繪製彩圖。
明代最具規模,代表中國藥物學最高成就的,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1800餘種,附藥圖1000餘幅,附方11000餘個,可謂集本草學的大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