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牛溲與馬勃

牛溲與馬勃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是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合稱「韓柳」。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著作收錄於《昌黎先生集》。其中有一篇〈進學解〉,提到:「夫大木爲杗,細木爲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大木材可以為屋梁,小木料可作椽子,都可得到適當的使用,用以建造房屋,那是工匠的技能,而玉屑、硃砂、天麻、青芝、牛尿、馬勃、破朽鼓皮,留下來不要丟掉,都可以給醫師治病時使用。

牛尿,氣味苦、辛、微溫、無毒,可治水腫、腹脹、腳滿,利不便。在東南亞與印度,有許多人收集牛尿當藥用。

馬勃是馬勃科植物的乾燥子實體,可清熱解毒,利咽、止血,對於風熱及肺火咽喉腫痛,咳嗽失音,能宣散肺經風熱,又能清瀉肺經實火,長於解毒利咽,為治咽喉腫痛的常用藥物。

玉札、玉漿、瓊漿,一名玉屑。陶弘景提到:「此當是玉之精華,白者質色明激,可消之為水,故名玉泉。」玉屑是白色軟玉或以白為主色的軟玉碎屑入藥的藥用礦物,可潤心肺,清胃熱。內服治喘息煩滿,消渴。外用去目翳。


青芝,又名龍芝。《神農本草經》中提到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補肝氣,安精魄,仁恕。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龍芝。生泰山。」

唐太宗苦於痢疾

唐太宗苦於痢疾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在唐代温奢寫的《續前定錄》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患了氣滯痢疾,非常痛苦,請太醫治療,不料眾御醫久治無效。立即下令召問朝廷中的文武官員:「若能治癒我病的人,我就重賞他。」有一個執銅棒的衛士長官張寶藏獻方,以牛乳煎蓽撥,唐太宗服藥後,病癒。唐太宗便讓宰相魏徵提升張寶藏為五品官職,但魏徵事後卻未辦理薦賢手續。不久,唐太宗舊病復發,又以牛乳煎蓽撥,只服一劑而痊癒。太宗繼而想到提升獻方人之事,怒斥魏徵說:「藥到病除為良醫,爾卻未授職。現晉升其為文職三品,授其鴻臚寺卿,主管朝祭禮儀。」

原文如下:『時太宗苦於氣痢,眾醫不效,即下詔問殿庭左右,有能治此疾者,當重賞之。時寶藏曾困其疾,即具疏以乳煎蓽撥方。上服之立瘥。宣下宰臣,與五品官。魏徵難之,逾月不進擬。上疾復發,問左右曰:吾前飲乳煎蓽撥有效,覆命進之,一啜又平。因思曰:「嘗令與進方人五品官,不見除授,何也?』徵懼曰:「奉詔之際,未知文武二吏。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已授三品官。我天子也,豈不及汝耶?」乃厲聲曰:「與三品文官,授鴻臚卿。」時正六十日矣。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還是得了痢疾,最終醫治無效去世。痢疾是一種傳染病,可分為細菌性痢疾與阿米巴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於痢疾桿菌所引起的一種假膜性腸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痢疾桿菌侵入腸黏膜,病變多局限於結腸,可分為急性細菌性痢疾、慢性細菌性痢疾、中毒性細菌性痢疾。菌痢主要是通過帶菌者的手傳播擴散。夏季,細菌性痢疾流行範圍廣,傳播快,發病率高。菌痢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期,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瀉、腹痛、裡急後重、膿血樣大便,發燒,毒血症。

阿米巴痢疾是因阿米巴原蟲感染結腸引起,多見於熱帶地區衛生較差的農村,嚴重患者會出現如腸出血、腸穿孔、腹膜炎。

唐太宗服用的飲乳煎蓽撥,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補充太宗的營養,同時增強太宗的脾胃功能。但是痢疾很容易復發,又很難治療,嚴重的就容易有生命危險。

治療痢疾的代表方,當屬劉完素的〈芍藥湯〉,組成有芍藥、黃連、黃芩、大黃、當歸、檳榔、木香、肉桂、甘草,功能清熱理血、導滯止痛,對於下痢膿血黏稠、腹痛甚劇、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卓有療效。方中殺菌的主要藥物是黃連,是治療痢疾必不可少的藥物。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青光眼中西醫治療

青光眼中西醫治療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系列會導致視神經受損,進而造成視力喪失的眼疾,危害極大,而且青光眼早期症狀不明顯,一但確診視力已明顯下降,所以青光眼導致眼盲的比例居高不下。

青光眼中,最常見的是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相反地,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則相當少見。也有部分青光眼患者的眼壓是正常的。隅角開放性的疾病進程相當緩慢而且不會有疼痛感,中心視力慢慢受損,最後則有可能會失明。

青光眼眼壓高若於21 mmHg,即認為是有導致青光眼的危險因子,只是有些病人雖有高眼壓達數年之久,卻沒有任何不良後遺症出現。

西醫治療

給予甘露醇(Mannitol)點滴降眼壓,接著點滴青黴素類消炎藥。點滴甘露醇同時,點Timolol等降眼壓滴眼液。補充營養素,如膽鹼、泛酸(B5)、芸香素、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E等等。

中醫治療

青光眼中醫治療,重點在肝,肝開竅於目。急性發作時,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理氣、降逆、化飲等法,或數法合施,待病勢得緩,宜培補肝腎,佐以瀉火、平肝、熄風等法。

降肝火之法,可用羚羊角粉、玄參、黃芩、知母、車前子、茯苓、大黃、龍膽草、鉤藤等清熱瀉火。慢性期以滋養肝腎為主,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




不識本草不能為醫

不識本草不能為醫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本草學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讀本草不能為醫,醫之為道莫要於識藥性。

《神農本草經》是古代醫學經典著作,簡稱《本經》,是現存最早中藥專著,記載藥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原書早佚,南朝陶弘景為《神農本草經》做注,編定《本草經集注》共七卷,把藥物的品種數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種。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書中認為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

《神農本草經》記載茶「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杜仲可治「腰脊痛,補中益氣,堅筋骨」、「小便餘瀝」,大黃可以「蕩滌腸胃、推陳出新、調中化食」,還有麻黃的平喘、黃連的止痢、常山的治瘧疾、海藻的消癭、阿膠的補益、半夏的化痰、杏仁的止咳、薄荷的開竅、丹參的活血、車前子的利尿、雄黃的殺蟲……。

古代也有一些庸醫,不學無術,不識藥性卻濫用藥石。唐代的《新修本草》中有一篇孔志約寫的序,「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人,冬收雲實。謬粱、米之黃白,混荊子之牡、蔓。異繁蔞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野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柚不分。」連藥物都分不清楚,如何療疾以拯夭傷?

晉人陶弘景著《名醫別錄》糾錯增補,加入藥物700餘種。《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頒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藥學專著,成書於唐顯慶四年(659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顯慶三年(658年),蘇敬向唐高宗進表請修本草,高宗下令組織了長孫無忌、許孝崇、李淳風、孔志約等22人與蘇敬同編新本草,「普頒天下,營求藥物」,收藥844種,對400餘種藥物進行重新考證,糾正不少錯誤。

有些錯誤出在本草書籍本身,如唐高宗時的司空英國公李勣奉命新修本草,世謂英公《唐本草》,他當時回答皇帝說道:「昔陶弘景以《神農經》合雜家別錄注詺之。江南偏方不周曉。藥石往往紕繆。四百餘物。今考正之。又增後世所用百餘物。」

宋代官修《開寶本草》載藥983種。《開寶本草》全稱《開寶重定本草》,凡20卷,目錄1卷,宋開寶六年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祐、陳昭遇、安自良等九人編著。
明代官修《本草品匯精要》, 42卷,目錄1卷,載藥1815種,明·劉文泰領銜,撰成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參與編修者近30人,多為太醫院御醫、醫師及少數中書科儒士;王世昌等8名畫師繪製彩圖。

明代最具規模,代表中國藥物學最高成就的,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1800餘種,附藥圖1000餘幅,附方11000餘個,可謂集本草學的大成。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缺鐵性貧血如何治療

缺鐵性貧血如何治療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治療缺鐵性貧血,首先應去除病因,例如驅除鉤蟲、控制慢性出血、治療月經過多、改變偏食習慣等等,病因治療對於糾正貧血、徹底治癒、防止復發,都有重要意義。

補充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主要方法,常用硫酸亞鐵或葡萄糖亞鐵,一次0.2~0.3公克,每日三次,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腸胃的刺激。液體狀的,有10%枸櫞酸鐵胺,每次10ml,一天三次,副作用較小,若有胃部不適、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需停藥數日,待症狀消失後再重新治療。

服用鐵劑,要小劑量開始,逐漸足量;飯後服用,減少噁心嘔吐;服藥前後,不要喝茶與咖啡,防止形成不溶性鹽類,影響吸收;服用抗生素四環黴素時,不要服用鐵劑,因會互相阻礙吸收;如有胃潰瘍服用制酸劑時,應與鐵劑錯開時間服用;口服鐵劑因未充分吸收可致黑便,屬正常現象。

口服鐵劑,一般貧血可在2個月內可恢復。血紅素恢復正常後,仍可繼續服用,補充存鐵量。

缺鐵性貧血也可用鐵注射劑治療,但注射鐵劑毒性反應多,甚至出現致命性的過敏反應,因此凡是可以口服治療的,不應該用鐵注射劑治療。


中醫治療缺鐵性貧血還是以血虛證對待,輕微的補血即可,如使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較嚴重的要補血兼補肝腎,因肝主血,腎藏精,精血相生,補精即補血,可用當歸、熟地、川芎、阿膠、鹿角膠、杜仲、山茱萸、何首烏等。

痤瘡、針眼與肛門瘻管

痤瘡、針眼與肛門瘻管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痤瘡長在臉、胸、背等處,針眼長在眼瞼,肛門瘻管在肛門處,雖然是不同的名稱,但來源都是一樣的,都是毛囊炎造成的,肛門瘻管若不治療,還可能造成褔爾尼埃氏壞疽(Fournier's gangrene),整個會陰潰爛,不可不小心。

毛囊炎的發生原因是火氣大,皮脂腺阻塞,皮脂腺化膿,發炎細菌感染,治療就是要清熱解毒。痤瘡不治療,可能發炎部位就會像月球表面一樣,一個坑一個坑的,非常難看;針眼也可能擴散,化膿結痂,嚴重的也是不斷的開刀;肛門瘻管也是不斷地使用抗生素與開刀,開刀多次還可能導致括約肌損傷,大便失禁,十分頭痛。

陳小妹妹,小學五年級,不斷的長針眼化膿,西醫切開引流多次,來診發現熱毒太重,給予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半枝蓮,治療數周後,針眼完全消失。

張先生,肛門流膿數周,以開刀兩次,仍不斷復發,來診也是發現熱毒太重,給予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黃耆、川芎、當歸、皂角刺,清熱解毒的同時,讓傷口能癒合,治療兩個月後,不再流膿,傷口癒合。

曾小弟弟,國中二年級,臉部與胸背長滿黑、白頭粉刺,來診也是診斷為熱毒太重,給予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白花蛇舌草、敗醬草、穿心蓮等,服用後也是粉刺逐漸消失,皮膚恢復正常。


毛囊炎不容小覷,在頭皮還會長疔癤,紅腫疼痛,十分可怕,清熱解毒是大法,需及早治療。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藥性與藥味

藥性與藥味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藥性與藥味,即藥的性味,決定著中藥的治療作用。

一般而言,藥分為寒熱兩大類,如吃熱性的胡椒頓感全身溫暖,而吃涼的西瓜頓感全身清涼。中藥金銀花的微寒歸為涼性,而生薑的微熱歸於溫性,而寒熱不明顯,作用平和者歸為平性。所以藥物可用寒、熱、溫、涼、平來別其藥性,稱為「五氣」。因平性藥物也有偏溫、偏涼之別,因此醫家論藥性只論「四氣」。

藥味有辛、甘、酸、苦、鹹、淡、澀七種味道,淡附於甘,澀附於酸,因此醫家論藥味只論「五味」。

藥物還有歸經,如杏仁蘇子走肺經,因此症見咳嗽、氣喘的可以選用之;茯神、酸棗仁走心經,心悸、失眠的可以選用之。若同為熱病,並非所有的寒涼藥都可以用,還要區別是肺熱、肝熱、胃熱等等的不同,按藥物的歸經選用方可。

藥物還有升、降、浮、沉之別,一般說來,藥物辛、甘、溫熱者能升浮,酸、苦、鹹、澀、寒涼者能沉降;酒炒升,薑炒散,醋炒收斂,鹽炒下行。

藥物的臨床運用還講究配伍技巧,組合的使用包括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等六種關係。一般方劑皆有君、臣、佐、使,藥物配伍有禁忌,總結為十八反與十九畏。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金朝張元素《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將「十八反」、「十九畏」編成歌訣,遂廣為流傳,相沿至今。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十八反包括:烏頭(川烏、草烏、附子) 反貝母(川貝母、浙貝母)、栝蔞、半夏、白蘞、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蘆反諸參(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白芍、赤芍)。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礵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和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尚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十九畏包括: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子,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肉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服藥要還講忌口,如服人參忌吃蘿蔔,腎炎病人忌鹽,氣喘、瘡癤忌食雞、鴨、魚、蟹、蝦、韭菜、蒜之類的「發食」,寒性病應服熱性藥,忌食生冷;熱性病應服寒涼藥,忌食辛辣;服滋補藥忌茶,高燒病忌油……。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如何因應腎上腺疲勞

如何因應腎上腺疲勞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是由加拿大自然醫學院創立者之一的詹姆斯威爾森(James Wilson)於1998年提出,後來也逐漸地被主流醫學認可。

若是有經常性的疲勞、易怒、早晨起不來、愛吃過甜過鹹、經常感冒咳嗽……如果找不到什麼病因,就可能罹患「21世紀症候群」,或稱為「腎上腺疲勞症候群」。

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是一組非具體症狀的總稱,比如:不明原因的疲勞、身體感覺虛弱、工作起來很吃力、得病後很難痊癒、生活失去樂趣等等,詹姆斯威爾森認為是現代生活方式,導致此種症狀出現的原因。

女性面臨各種不同的壓力,比男性更容易罹患腎上腺疲勞症候群。腎上腺位於腎臟的上方,與全身的荷爾蒙都有關係,在內分泌上與大腦的腦下垂體息息相關。

腎上腺疲勞症候群還有一些常見的症狀,如腹痛、腹瀉、不明原因的突然消瘦、血壓降低、肌肉無力、疲勞、嘔吐、情緒變化、人格改變。在某些情況下,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患者在發生事故或傷害後,可能會導致死亡。有時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也被列入心理治療範圍之內。

女性罹患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是低血糖,脫水,體重減輕,迷失方向,患者也會感到疲倦,肌肉和身體疼痛,噁心和嘔吐,頭暈,低血壓等症狀。某些情況下,還會出現皮膚色素沉著。這些症狀不是一次全部出現,而是一步一步出現的。


治療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最重要的是緩解病患的壓力,尤其是女性,抗壓力差,更容易緊張。西醫的藥物主要還是應用類固醇。中醫的治療,根據不同的症狀,可使用不同的藥物,但是以調理肝腎為主,讓身體逐漸康復。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四十眉落

四十眉落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張仲景是醫聖,向來斷病如神。在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仲景有一次遇到侍中王仲宣,當時王仲宣才20多歲,但仲景對他說,你有病,40歲時會眉毛脫落,而眉毛脫落後半年會死亡,並叫他服用五石湯,說可治癒此疾。

王仲宣嫌仲景的話逆耳,聽了不舒服,因此接受了方藥卻不服藥。過了三天,仲景又遇到王仲宣,並問他說,服下湯藥沒?仲宣回答服過了,張仲景卻說,「從你的面色與症候來看,根本不像服過五石湯的樣子,你為什麼這樣輕視自己的生命呢?」

王仲宣仍是避而不答,結果20年後,仲宣的眉毛果然脫落,眉落後187天便死去,就像張仲景預言的那樣。

原文如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 「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仲景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天而死,終如其言。』

《史記》中也記載了扁鵲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的神奇醫術。有天扁鵲西行途經虢國,見煙火繚繞,於是帶著弟子前往詢問,回答的人正是太子的老師(中庶子),說太子驟然病故。扁鵲只問中庶子三個問題,就明確判斷出太子的生死。扁鵲第一問:太子何病,國中治穰過於眾事?中庶子回答: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泄,暴發於外則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蓄積而不得泄,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蹶而死。

扁鵲第二問:其死何如時?中庶子答:雞鳴至今。扁鵲再問:收乎?(已放入棺材了嗎?)中庶子答:其死未能半日,尚未放入棺材裡。於是扁鵲告訴中庶子,可以幫助虢太子起死回生。扁鵲先讓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然後按壓百會穴、針刺井穴放血,太子即甦醒開始有氣息。太子醒了以後,扁鵲接著讓弟子子豹「為五分之熨」、煮「八減劑」,用藥敷太子的兩脅下,使溫熱藥氣深入體內五分。這時太子的情況明顯得到改善,能夠坐起來。最後扁鵲再用湯藥調理他的陰陽氣血,太子服藥二十多天,終於把身體健康徹底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