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晉代醫家黃甫謐

晉代醫家黃甫謐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皇甫謐,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人,後隨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繩池縣附近),西晉學者、醫學家、文學家,曾祖父為東漢太尉皇甫嵩。

皇甫謐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一生以著述為業,晉武帝司馬炎累徵不就,自表借書,五帝賜書一車,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其在針灸學史上,被譽為「針灸鼻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

皇甫謐出身於東漢名門世族,但出生後便喪生母,家道衰落,過繼給叔父,十五歲時隨叔父遷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戰亂中度過其童年和少年。

皇甫謐受叔母激勵,發奮讀書;二十六歲時博案經傳,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紀》《年曆》等;四十二歲得風痹症,悉心攻讀醫學,開始撰集《針灸甲乙經》;五十一歲時晉武帝續詔不仕;五十三歲時,武帝頻下詔敦逼,五十四歲時,又舉賢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書,武帝送書—車;六十—歲時,帝又詔封為太子中庶、議郎、著作郎等,皆不應;六十八歲時,《皇帝針灸甲乙經》刊發經世,皇甫謐在張鼇坡去世。

皇甫謐將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纂集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終於寫出了一部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規範的巨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該書明確了穴位的歸經和部位,統一了穴位名稱,區分了正名與別名,介紹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上百種病症及針灸治療經驗,五臟與五官關係、臟腑與體表器官關係、津液運行、病有標本、虛實補瀉、天人相應、臟腑陰陽配合、望色察病,精神狀態等等,奠定了針灸學理論基礎。這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做「中醫針灸學之祖」,是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唐代醫家王燾評「是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直到現在的針灸療法,雖穴名略有變動,但原則上均本於它。



皇甫謐在其《釋勸論》中,表達了他對愛好醫術的願望,「夫才不周用,眾所斥也;寢疾彌年,朝所棄也。是以胥克之廢,丘明列焉;伯牛有疾,孔子斯歎。若黃帝創制於九經,岐伯剖腹以蠲腸,扁鵲造虢而屍起,文摯徇命於齊王,醫和顯術於秦晉,倉公發祕於漢皇,華佗存精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定方。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訴乎明王。求絕編於天錄,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誠之降霜,故俟罪而窮處。」對古代醫家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多有仰慕之情。晉武帝愛惜其才華賜給他很多書,但其身體素弱,長年勞累,也捲入當時社會服石之風,竟罹患風痹,右腳偏小,十分痛苦,幾至自殺,自此立志學醫,「晉皇甫謐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風痹,因而學醫,習覽經方,遂臻至妙。」(《針灸甲乙經‧林億序》)。對此,他不無感慨地說:「若不精通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深地,無以濟之,此因聖人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針灸甲乙經‧自序》)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五臟藏精神血氣魂魄

五臟藏精神血氣魂魄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黃帝內經》中有記載:「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藏而不瀉,故滿而不實。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傳而不藏,故實而不滿。」五臟,就是貯藏精氣不外洩,六腑雖能消化水穀,卻不能保持盛滿。 
五臟六腑具儲藏調節功能 
五臟六腑好似大自然的湖泊,具有儲藏與調節功能,湖泊多雨時蓄水,乾旱是將水補充到河流中,使河流的水位儘量保持平衡。身體要健康,陰陽平衡,只要保護好我們的生命之湖—五臟六腑,就可以了。 
五臟是指肝、心、脾、肺、腎,貯藏著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各種精微物質,如精、氣、血、津液等,六腑是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與三焦,主導飲食的受納傳導、變化與排泄。 
肝主疏泄,能調節人的情志活動,貯藏血液、調節血量,與膽相合。 
心為君主之官,與小腸相合、經脈相連,共同調攝人體的氣血精神。 
脾為倉廪之官,將飲食轉化成人體需要並能利用的各種物質,是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也統血,讓血液在經脈中流行,不溢出經脈之外。 
肺除了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又能通調水道,溫潤全身肌膚。大腸為傳導之官,與肺相合,在生理上互相影響。 
腎藏精,主骨生髓,主人體生長發育與生殖能力,腎氣充足則身體強壯、精神飽滿、牙齒堅固、頭髮烏亮。腎與膀胱相表裡,腎氣強則膀胱氣化功能強。 
人體的新陳代謝、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等都與五臟六腑息息相關,當五臟六腑健康,則心態平和、陰陽平衡。 
背為陽、腹為陰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腹部為五臟六腑所居之處,還有足太陰、厥陰、少陰、任脈等經脈循行,常易受涼,而寒涼進入體內,就會引發各種疾病,導致衰老跡象提前出現。腹部可說是「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保養上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穿低腰褲,即使夏天,也注意不要受涼。 
肚臍,即神闕穴,是人體長壽大穴,生命能源所在,是胎兒臍帶所在,一旦胎息功能啟動,就猶如建立人體保健能源供應站。保養好神闕穴,人體精神飽滿、輕身延年。一般來說,肚臍深厚而圓的,脾胃功能較強,吃喝消化較好,身體也比較強壯,而肚臍淺薄,甚至鼓突的,一般脾胃較弱,體質也較差。◇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晉代大醫家葛洪

晉代大醫家葛洪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是晉代的陰陽家、醫學家、博物學家、製藥化學家、煉丹術家,與著名的道教人士。他在中國哲學史、醫藥學史以及科學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葛洪家中原為三國吳國門閥,其祖葛奚曾在孫吳擔任大鴻臚,叔祖父是是南方道教領袖,父親葛悌曾任邵陵太守,但受南遷勢力排擠,鬱不得志,死於太守任上,自此家道中落,隨母還鄉以農樵為業;幸其生性寡慾,不好榮利,窮覽典籍,本來想成為一名儒者,博覽經史子集,後又對神仙導引之法產生興趣,便師從葛玄弟子鄭隱習煉丹之術。

據《抱朴子》自叙,葛洪回憶那段時間的生活是「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葛洪早出晚歸辛勤勞作,少懷壯志,帶經而鋤,以博學聞名鄉里。但不幸剛成年便遭母喪,遂出外求學。先師從鄭隱,後又師從南海太守鮑玄,習醫與道家煉丹之術。鮑玄器重葛洪,悉心指教,並以女兒鮑姑妻之。

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葛洪參加平息揚州石冰農民起義有功,被任命為伏波將軍,又賜關內侯。石冰既平,葛洪卸甲歸里,閉門讀書,如癡如醉,我行我素,不與世俯仰,鄉人稱其為「抱朴之士」,葛洪便自取字稚川,欣然自號抱朴子,以示抱樸守質,不為物慾所誘惑之志。

永興元年(304年)游洛陽,遇上八王之亂,歸途阻隔,顛沛流離。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鎮南將軍劉弘任命嵇含為廣州刺史,嵇含推薦葛洪當他的參軍,但嵇含遇害後,他遂至羅浮山隱居。在廣州多年,感到「榮位勢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絕,赫赫者滅,有若春華,須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憂懼兢戰,不可勝言,不足為矣」(《抱朴子外篇》),於是隱居於廣東省羅浮山中採藥,煉丹,對許多病例做了非常細緻的觀察。

公元317年,晉元帝即位,加封葛洪為關內侯,食祿200戶,可吃糧不當差。咸和初(326~334年),司徒王導召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諮議參軍。干寶又薦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葛洪皆固辭不就,卻為了煉丹請求去產丹砂的勾漏(今廣西北流縣),當小小的縣令,最終隱居於盛產丹砂的廣東的羅浮山,直至善終,這20餘年是葛洪生命最輝煌的時期,採藥煉丹,治學求道,專務著述。他一生著述宏富,有《抱朴子內篇》20卷與《抱朴子外篇》50卷,《肘後救卒方》共八卷70篇,為中醫方劑學名著;還有《夢林玄解》和《神仙傳》等,其他大多數著作都已失傳。《抱朴子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卒年八十一,或謂尸解仙去。

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全面總結了神仙理論,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在《抱朴子》外篇中,專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主張治亂世應用重刑,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尊君為天,不滿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並重,立言當有助於教化。

葛洪主張道士兼修醫術。「是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凡庸道士,不識此理,恃其所聞者,大至不關治病之方。又不能絕俗幽居,專行內事,以卻病痛,病痛及己,無以攻療,乃更不如凡人之專湯藥者。」若不兼習醫,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