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唐朝大醫家孫思邈

唐朝大醫家孫思邈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據《舊唐書》載:孫思邈「自注《老子》、《莊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世,又撰《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

孫思邈幼年時家境貧困,體弱多病,以至年輕時就發憤向學,鑽研古籍,至白首都未嘗釋卷。根據《備急千金要方.自序》中提到:「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

孫思邈以醫藥濟世為懷,相傳周宣帝,周靜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與之,都被他婉拒,也因受老莊思想影響,喜歡隱居不仕。孫思邈曾經作過唐太宗的御醫,上元元年他稱病退隱山中,唐高宗以良馬賜之。

相傳孫思邈曾多年隱居太白山、終南山一帶,在民間行醫採藥,潛心研究前期醫籍,也結識不少文名一時的學者,如詩人盧照鄰奉他為師,還有文學家與食療專家孟詵,唐朝驍衛郎將、書法家宋令文,醫家甄權、甄立言兩兄弟等。

孫思邈在不斷的學習當中,孜孜不倦地總結與創新,積數年之功,於公元652年寫成了《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者《千金方》,有述有作,驗方經方兼備,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全的醫學巨著,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後又一次中國醫學的總結,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孫思邈於自序中云:「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采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
官朝散大夫,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稱其:「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厚德過於千金,遺法傳於百代,使二聖二賢之美不墜于地,而世之人得以階近,而至逺上識于三皇之奥者,孫真人善述之功也!」

《千金翼方》,30卷,約成書於公元682年,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內容包括藥錄纂要、本草、婦人、小兒、養性、辟穀、退居、補益、中風、萬病、風煉、疱癰、色脈、針灸、禁經等。林億稱其:「迨及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其行事見諸史傳,撰《千金方》三十卷,辯論精博,囊括眾家,高出於前輩,猶慮或有所遺,又撰《千僉翼方》輔之,一家之書,可謂大備矣。」
孫思邈也是醫德的楷模,他在《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提出「蒼生大醫」的標準,首先要精進醫術,才不致害人害己,還要全力以赴、救死扶傷,不可「自逞俊快,邀射名譽」,不可無視病人痛苦,「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所不為。」不可同行相輕,「訾毀諸醫,自矜己德」,「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治病時要:「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手套襪子症候群

手套襪子症候群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當手與腳的神經受到傷害,就會出現手套襪子症候群,最常出現在糖尿病的併發症當中。

病患的四肢末梢受到侵犯,特別是手指與腳趾,通常腳趾最先出現,慢慢的往上延伸,早期只有極輕微的感覺功能退化,手指與腳趾出現類似「戴手套」、「穿襪子」的感覺功能減退,甚至出現疼痛,有些人是因為足部感覺遲鈍,受傷傷口難以癒合才發現。再進一步,痛覺與溫度的感覺變得不敏感或消失,患者有表皮痛、燒灼感、觸電感、麻木感等等,這在夜晚、天氣冷或天氣很熱的時候更加敏感。再進一步,病人的平衡感出現問題,早路不穩,在進一步還會出現肌肉萎縮、肌肉無力,甚至出現垂足的現象。


手套襪子症候群是糖尿病神經病變,一般認血糖控制不佳是造成神經病變的主要原因。有高達50%的糖尿病人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與血糖的控制良好與否及病程久遠有相當的關連。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明朝大醫家李時珍

明朝大醫家李時珍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人,生於蘄州亦卒於蘄州,是中國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與扁鵲、華佗、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李時珍生長於醫藥世家,幼年熟讀儒典與醫書,14歲時不負父望順利成為秀才,但後來三次鄉試欲成舉人,不能如願,於是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並向父親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

李時珍30歲就成為當地名醫,嘉靖三十年,李時珍33歲,入楚王府為醫,後又被舉薦入太醫院,有幸閱讀大批罕見圖書館資料,觀摩藥物標本,但在京師金陵供職一年後,因不滿庸醫們把太醫院弄得烏煙瘴氣而辭官。於是於嘉靖三十一年,李時珍開始動筆撰寫本草,歷三十餘年,至明萬曆六年(西元1578年),終於編成《本草綱目》這部本草巨著,在這期間,曾經去民間做走方醫,一邊行醫,一邊採藥,足跡遍及鄂、贛、蘇、皖、豫、冀,對古本草下了一番苦功與對照、補充與完善。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本草綱目》共52卷,藥1892種,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附圖1109幅,方劑11096首,約190萬字,分為水、火、土、金石、草、榖、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16部,每種藥物分列確定名稱、敘述產地、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炮製方法、分析藥物功能、收集民間流傳藥方等項。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榖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

此書李時珍參考的文獻多達993種,王世貞撰《本草綱目》原序中提到:「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上自坟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

《本草綱目》於1606年東傳日本,於1657年由波蘭學者朴彌格譯成《中國植物志》在維也納出版,聲名不脛而走,先後譯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在世界各國傳播,此書也被稱為「東方醫學的巨典。」


李時珍還寫了《瀕湖脈學》,是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嘉靖四十三年編成《脈訣》,即《瀕湖脈學》,把臨床複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還把主要內容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流傳深廣,受醫家推崇。

清代林之翰於其著作《四診抉微》中提到:「諸家歌訣,未愜人意,惟李瀕湖脈學,包括義理,可稱美善,固為諸家之翹楚。」清代陳修園《醫學三字經》也說:「診脈法,瀕湖昂」。自唐孫思邈後千餘年裡,李時珍可謂是熠熠亮星、光輝杏林,幾無人能與之匹敵。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認識格林-巴利症候群

認識格林-巴利症候群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在現代醫學上認為是一種免疫疾病,情況是因周邊神經的傷害導致突發性的肌肉無力。一開始的典型症狀是痛覺的改變與肌肉無力,從腳或手開始,常延伸到上臂與身軀上半部,兩邊都受影響。症狀的發展從數小時到數星期都有。

在急性期,有可能有生命危險,15%的人有呼吸肌無力而需使用呼吸器。有些甚至會傷害到自主神經,導致心跳與血壓明顯的不正常。

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發生原因至今不明,發病機轉是周邊神經受到攻擊,神經髓鞘受到傷害,發病起因可能是感染、手術或者是疫苗注射。格林-巴利症候群的診斷主要靠症狀,首先排除其他因素,再加上神經傳導速率變慢,與腦脊髓液的檢驗。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急性的多發性神經病變。

在嚴重肌肉無力患者,施打免疫球蛋白或是施行血漿置換術是必要的,大部分的情況都可順利恢復。恢復時間,有些需要數星期,而有些甚至需要數年。13的病患會有終身肌肉無力。

罹患格林-巴利症候群的死亡率約7.5%,發生率每十萬人才有一人可能罹患此疾,男女發生機率差不多少。格林與巴利是兩位法國神經學家,他們在1916年第一次公開描述了此一症狀。

許多格林-巴利症候群患者在有症狀出現之前3~6週有感染的情況與症狀,如上呼吸道感染,或鼻竇炎、喉嚨痛、腹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