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宋元醫家

宋元醫家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楊介

楊介,字吉老,泗州(江蘇盱眙)人。出身世醫家庭,曾為太醫,治病每多奇效。宋徽宗苦脾疾,以理中湯冰煎獲愈。

楚州楊立之任廣州通判,任滿歸楚,喉嚨生癰,紅腫潰爛,茶水進,覺睡不好,適逢楊介來楚。楊介說:「此疾甚異,須先啖生薑片一斤,乃可投藥,否則無法」。楊家人一聽,初覺喉中濃腫潰爛,怎麼能火上澆油,但後來仍是遵旨,初覺好吃,越嚼越舒服,後吃完一斤,再吃粥已無窒礙。楊介說:「你在廣州做官,那南方多鷓鴣鳥,平時你必多吃鷓鴣,而鷓鴣喜食半夏,久而毒發,所以我用生薑制之」。生薑可制半夏毒,楊立之全家感恩不盡。

楊介曾編繪《存真環中圖》,內有食道、胸腹腔、內臟、血管、橫隔膜等圖,並有詳細文字說明,原書已佚,但元代孫煥《重刻玄門脈識內照圖》保存了楊介編繪的圖譜,對解剖學有一定貢獻。

宋慈

宋慈,字惠父,建陽(今福建南平)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鄉,南宋著名法醫學家。

少時受學於朱熹弟子同鄉吳雉。宋寧宗嘉定十年中進士乙科,六十四歲卒於任上,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先後四次出任廣東、江西、廣西、湖南四處刑事長官,以斷獄著稱,積累了豐富的法醫檢驗經驗,與當時已有的法醫學著作《內恕錄》等加以綜合,於宋理宗淳祐七年完成了《洗冤集錄》這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

宋慈一生平反冤案無數,認為「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堅持「審之又審」,重視現場堪驗,劉克莊在墓誌銘中稱他「聽訟清明,決事剛果,撫善良甚恩,臨豪猾甚威。屬部官吏以至窮閭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臨其前。」清同治六年,荷蘭人首先將《洗冤集錄》翻譯成荷蘭文,傳入西方。後又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影響世界各國法醫學的發展極爲深遠。宋慈因此被西方人稱作「法醫學之父」。

朱震亨

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世居丹溪,人稱朱丹溪,或丹溪翁,元義烏人。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杲等人並稱金元四大醫學家,為「滋陰派」創始人。

朱震亨本名門望族,祖上歷代為官,先世曾兄弟七人連甲登科,一時名聞海外,然至朱震亨家道已落,十五喪父,欲致士苦無名師指點,二十六投朱熹四傳弟子許謙門下,鑽研理學,但應鄉試均落第,最後許謙鼓勵「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四十四拜名醫羅知悌為師,其有感於朱震亨「程門立雪」的精神,收為弟子,悉授所學。朱震亨起步很晚,《四庫全書.局方發揮》提要中說:「考震亨之學。出於宋內官羅知悌。知悌之學。距河閒劉完素。僅隔一傳。完素主於瀉火。震亨則主於滋陰。雖一攻其有餘。其劑峻利。一補其不足。其劑和平。而大旨不離其淵源。」

當時盛行的《和劑局方》(297方),用藥多辛燥香烈,元末明初戴良所著《丹溪翁傳》中提到「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翁窮晝夜是習。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以盡合。……遂治裝出游,求他師而叩之……羅名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學精於醫,得金劉完素之再傳,而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說。」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此外,流傳有關丹溪之書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餘》最具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乃後人將其臨床經驗整理而成。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金元醫家

金元醫家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劉完素

劉完素,字守真,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人,故後世又稱其為劉河間。大約生活在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後世所稱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醫家。

陳道濟在《素問玄機原病式》的序中說劉完素:「夙有聰慧,自幼年耽嗜醫書,千經百論,往往過目無所取,皆謂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披玩《素問》一經,朝勤夕思,手不釋卷,三五年間,廢寢忘食,參詳其理,至於意義深遠,研精覃思,期於必通」。

劉完素從25歲開始研究《內經·素問》,直到60歲從未中斷,學識淵博。他據《素問》病機19條,闡明六氣過甚皆能化火的理論,認為「風、寒、暑、溼、燥、火」六氣都可以化生火熱病邪,他所創方劑涼隔散、防風通聖散、天水散、雙解散等,都是效驗頗佳的著名方劑,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劉完素的著作有:《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內方》、《內經運氣要旨論》、《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素問藥注》、《醫方精要》。

張元素

張元素,字潔古,金代易州人,8歲應「童子舉」,27歲試「經義」進士,因犯「廟諱」而落榜,遂棄仕從醫。

張元素行醫之初沒什麼名氣。《金史》己載了一段軼事:「河間劉完素病傷寒七八日,頭痛脈緊,嘔逆不食,不知所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顧。元素曰:何以待之卑如此哉?既為診脈,謂曰:脈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藥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誤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陰,陽亡,汗不能出。今脈如此,當服某藥則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自此張元素聲名大震,後來還獨成一家體系,形成易水學派。

張元素善化裁古方,善於創新。他深入研究《內經》等經典醫書,並且學習了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錢乙等人的醫學,完善了中藥昇降浮沉理論,代表著作有《醫學啟源》三卷、《珍珠囊》一卷、《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等等。明代李時珍稱讚他「大揚醫理,靈素而下,一人而已」。

張從正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金朝睢州考城縣部城人,其私淑劉完素學術觀點,對於汗、吐、下三法的運用有獨到的見解,又為攻下派代表。他一生著述,主要有《儒門事親》等。《四庫全書》提要中說道:「儒門事親十五卷,金張從正撰……而大旨主於用攻,其曰儒門事親者,則以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親者當知醫也。從正宗河間劉守真,用藥多用寒涼,其汗吐下三法,當時已多異議……」《金史·本傳》稱:「張從正,精於醫,貫穿《素》《難》之學,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李杲

李杲,號東垣老人,後世多稱為李東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元四大家之一,開創了補土派。由於李東垣生活於北方,所以被譽為北醫。

《元史.李杲傳》曰:「李杲字明之,鎮人也。世以貨雄鄉里,杲幼歲好醫藥,時易人張元素以醫名燕趙間,杲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他繼承了張元素的醫術,名出元素之上,提出「內傷說」,在所著《脾胃論》中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為後世補土派的代表。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