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蘇軾與名醫龐安時

蘇軾與名醫龐安時

文/鄧正梁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蘇軾與龐安時,一位是大文學家,一位是傷寒學派的大醫家,本來是少有交集的,但是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使兩人在歷史上相遇,留下一些逸聞趣事。自古儒醫是相通的,儒生在做事之前,儒生都強調要調息、靜心,要打坐的,蘇軾也不例外,他雖然是讀書人,但也頗通醫道,還有《蘇沈良方》傳於後世。

龐安時,字安常,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浠水縣)的人。小時候就很能讀書,看過的書都能記住。他的父親是祖傳的大夫,曾經拿《脈訣》來教他。龐安時說:「這本書不值得學。」便自己找了黃帝、扁鵲的脈學理論來鑽研。過了不久,他便弄通了其中的道理,有時還能說出一些新穎的看法。和別人討論、辨詰有關問題時,沒有人能讓他理屈。他的父親非常吃驚,因為他當時還不到20歲。沒有多久,他患了耳聾病,反而使他更加努力的閱讀《靈樞》、《太素》、《甲乙》等祕傳的醫書。在儒家經典著作、闡述經典的著作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凡是和醫學有關的內容,他無不通曉。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43歲時,發生了著名的李定「烏台詩案」,他因此事入獄,幾死,翌年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崗縣),謫居四年多。到黃州的第三個年頭,蘇軾驚魂稍定,才開始廣交鄉野父老。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上旬,蘇軾到黃州東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田,途中因左臂紅腫,去蘄水麻橋求名醫龐安常醫治,「一針而癒」。事後,東坡與龐安常同遊蘄水縣城外二里的清泉寺,寫下〈遊沙湖〉一篇小品:「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余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癒,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冰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難。』是日劇飲而歸。」

蘇軾的著作《東坡志林》卷三〈技術〉一節中兩處提到龐安常,一謂「龐安常為醫,不志於利,得善書古畫,喜輒不自勝。」一謂「予來黃州,鄰邑人龐安常者,亦以醫聞,其術大類驤(名醫,蜀人單驤),而加之以針術絕妙。然患聾,自不能癒,而癒人之病如神。此古人所以寄論於目睫也耶?驤、安常皆不以賄謝為急,又頗博物通古今,此所以過人也。元豐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腫,安常一針而癒,聊為記之。」蘇軾對龐安常的為人和醫術是極為讚賞。

之後,蘇軾在靜心打坐的時候,體悟醫理,還寫了一篇〈與龐安常〉的醫學短文,與其討論切磋:

「端居靜念,思五臟皆止一,而腎獨有二,蓋萬物之所終始,生之所出,死之所入也。故《太玄》:『罔、直、蒙、酋、冥。』罔為冬,直為春,蒙為夏,酋為秋,冥復為冬,則此理也。人之四肢九竅,凡兩者,皆水屬也。兩腎、兩足、兩外腎、兩手、兩目、兩鼻,皆水之升降出入也。手、足、外腎,舊說固與腎相表裡,而鼻與目,皆古未之言也,豈亦有之,而僕觀書少不見耶?以理推之,此兩者其液皆鹹,非水而何。僕以為不得此理,則內丹不成,此又未易以筆墨究也。古人作明目方,皆先養腎水,而以心火暖之,以脾固之。脾氣盛則水不下泄,心氣下則水上行,水不下泄而上行,目安得不明哉。孫思邈用磁石為主,而以硃砂、神佐之,豈此理也夫。安常博極群書,而善窮物理,當為僕思之。是否一報。某書。」

此文的大意是,蘇軾認為腎臟是人身中最重要的,為「生之所出,死之所入」的器官,主管全身,包括四肢九竅,主水,「脾氣盛則水不下泄,心氣下則水上行」,是身體能活動能睡眠的關鍵,他問龐安時這樣對不對?還請他能回答。

由是文,筆者深感文學家的醫學功底畢竟仍是有限,因為腎實為水火兩性同在的,不專主水,因而能為十二經之主,性命之根。因此在蘇軾晚年謫居海南時,忽患痢疾,本有機會回到中原的,但服用「聖散子」總不見好轉,又苦於找不到良醫,最後就客死於常州了。所謂「聖散子」,是一個方劑名稱,由蘇軾所傳,並經他大力提倡,在宋、明兩代都很流行。這方的來源是因為蘇軾剛到杭州上任時,正趕上瘟疫流行。他的妻子王潤之有娘家祕傳的「聖散子」能治瘟疫,便大量製作給病人免費服用,剛好很多人只吃幾副就痊癒了,從此這方便聲名大噪。


聖散子的組成是:厚朴、白朮、防風、吳茱萸、澤瀉、附子、高良薑、豬苓、藿香、蒼朮、麻黃、細辛、芍藥、獨活、半夏、茯苓、柴胡、枳殼、甘草、草豆蔻、石菖蒲。這方相當的溫熱,但這次蘇軾所得的痢疾是溼熱病,藥不對證,因此病就沒有好轉起來。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