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商朝賢相名醫伊尹

商朝賢相名醫伊尹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伊尹,名摯,小名阿衡;尹是右相的意思,生於夏朝末年,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賢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道家人物之一,他也是廚祖,中原菜系創始人。

伊尹輔助商湯滅夏朝,建立汗馬功勞,之後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
理論治天下,類似老子所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任丞相期間,商朝國力迅速強盛,曆事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餘年。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終年100歲,沃丁以天子禮將伊尹安葬於都城亳附近,表彰其對商朝做出的貢獻。伊尹被後人奉祀為「商元聖」。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明治國之道。

伊尹是歷史上第一個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國家的傑出庖人。伊尹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廚聖」。

伊尹在商,除了為相之外,他還是一個巫師。商是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國家大事小情皆要通過占卜,「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巫師有崇高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師,巫師多兼醫,如蜚聲遠近的巫彭、巫鹹等皆以擅長醫術聞名。

《漢書·藝文志》中有提到《湯液經法》,醫家咸認此書為伊尹所撰。晉皇甫謐:「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南朝梁陶弘景:「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煞害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曆群聖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辭,幽贊人天;後稷、伊尹,播厥百,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揚輔導,恩流含氣。並歲逾三千,民到於今賴之。」明李梴也認為:「伊尹殷時聖人。制《湯液本草》,後世多祖其法。」

元王好古撰有《湯液本草》一書,他堅信湯液就為伊尹所創:「神農嘗百草,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化,以救性命之昏劄,以為萬世法,既簡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農,得立法之要,則不害為湯液。」

梁·陶弘景《用藥法要》中提到:「諸名醫輩張機……等,咸師式此《湯液經》法。」並細數其中大小青龍湯、大小白虎湯、大小朱烏湯、大小玄武湯、大小陽旦湯、陰旦湯等。其實關於《傷寒論》來源問題,歷代醫家並不避諱,王好古曾說:「
殷伊尹用《本草》為湯液,漢仲景廣《湯液》為大法,此醫家之正學,雖後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清陳修園也指出:「明藥性者,始自神農,而伊尹配合而為湯液。仲景《傷寒》、《金匱》之方,即其遺書也。」


伊尹雖不以醫藥為其主要工作,但大多數人相信,湯液是他發明的,湯液提高了醫藥療效,是中醫最主要特色之一;張仲景繼承了伊尹的《湯液經法》,發展出《傷寒論雜病論》這本影響後世至為深遠的醫書。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上古的名醫

上古的名醫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雷公

雷公是黃帝的臣子,在《黃帝內經》中提到:「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至侯王。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帝曰:善!無失之。」雷公比較像黃帝的學生,《黃帝內經》中經典的十二經脈循行,就是雷公請教黃帝時,黃帝敘述的。

後來黃帝把「醫道」傳給了雷公,經過「割臂歃血之盟」,儀式非常莊嚴隆重。

《雷公藥對》,藥學著作,據考證為北齊徐之才著,託名雷公傳世。北宋掌禹錫曾說道:「藥對,北齊尚書令西陽王徐之才撰,以眾藥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類而記之。凡二卷,舊本草多引以為據,其言治病用藥最詳。」但明代藥王李時珍認為,就是雷公的著作,他曾經言道:「雷公藥對,陶氏前已有此書,吳氏本草所引雷公是也。蓋黃帝時雷公所著,之才增飾之爾。」

桐君

李時珍:「桐君,黃帝時臣也。」在浙江省錢塘江上游,稱為富春江,有一座桐君山,相傳,黃帝時桐君結廬煉丹於此,懸壺濟世,分文不收,鄉人稱之為「桐君老人」。

南朝時陶弘景曾說:「上古神農,作為《本草》,凡著三佰六十五種,以配一歲,歲有三佰六十五日……其後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藥對,廣其主治,繁其類族……」唐代《延年秘錄》:「神農、桐君深達藥性,所以相反、畏、惡備於《本草》」。

《桐君采藥錄》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製藥學專書。《方輿勝覽》是南宋時期地理總志,祝穆撰,其中提到:「桐君山在桐廬。有人采藥,結廬桐木下。人問其姓,指桐木示之,因以桐名郡曰桐廬。」


僦貸季

《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中提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比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唐代醫家、道士王冰注釋說:「先師謂歧伯祖世之師僦貸季也。」而明代大醫家徐春甫曾經說過:「僦貸季,黃帝時人,岐伯師也。岐伯相為問答,著為《內經》」。

巫彭

商代巫醫,史書記載其「操不死之藥」以愈病的情況。《說文》載有「古者巫彭初作醫」的事,可見當時巫術與醫道兼於一身的情況。


巫醫治病不僅用禁咒祈禱儀式,也同樣用民間藥石驗方。《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記載:「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呂氏春秋》中記載:「巫彭作醫,巫鹹作筮,此十二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冠狀動脈疾病

冠狀動脈疾病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冠狀動脈疾病就是由於動脈硬化,導致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的疾病。冠狀動脈疾病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了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臟缺氧等等。

而心血管疾病,除了冠狀動脈心臟病外,還包括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高血壓、中風、主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心臟瓣膜疾病與先天性心臟病。

流行病學

在西方,每六個死亡就有一個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因冠狀動脈心臟病突發死亡者,64%的女性與50%的男性之前沒有任何症狀。

發病原因

冠狀動脈疾病幾乎都是因為冠狀動脈內有硬化斑塊,導致管腔狹小,供血量不足。其他的可能因素,包括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心房心室有破洞、血管炎,或是之前有接受過放射線治療,因此血管受到傷害。

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素

冠狀動脈疾病發病率,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病;血壓越高,也越容易發病;血糖異常升高越明顯,發病比率也越高;血脂肪越高,發病率越高;吸菸越多,發病率越高;家族有冠狀動脈疾病,親近親屬罹患越多,得病率也越高;肥胖越嚴重,得病率越高;越不運動,飲食質量越差,得病率越高。

冠狀動脈疾病預防

首先,血脂肪與血壓必須控制好;運動量必須要增加;儘量吃健康的飲食;對好不要抽菸,要擬定戒菸計畫。總膽固醇最好保持在200mg/dl以下,血壓保持在120/80mmHg以下,空腹血糖維持在100mg/dl以下,身體質量指數(BMI)最好維持在25以下,一周的運動最好在兩小時半以上。 

冠狀動脈疾病表現

心絞痛是最常見的,胸部疼痛,運動或出力時症狀加劇,硝化甘油可以緩解心絞痛症狀。其他症狀有如呼吸困難、異常出汗、噁心嘔吐、頭暈目眩等等。

冠狀動脈疾病治療

治療主要是降心跳、降血壓、降血脂,減輕心臟的耗氧負擔,常用藥物有如β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硝化甘油、Statin類藥物等等。藥物治療效果若不夠理想,就要考慮冠狀動脈再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簡稱PTCA),也就是伸一條小管,沿動脈通往心臟,在冠狀動脈內植入支架,開通閉塞的血管,改善其窄收的情況。若是病情比較嚴重且複雜,可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要利用人工心肺機,再將心肌麻痺,心臟停止跳動,進行血管縫合繞道術,這是一項重大手術,部分患者可能會死亡或出現併發症。最好是使用內乳動脈(internal mammary artery)來取代冠狀動脈,效果最好。

中藥地龍介紹

地龍就是蚯蚓,藥性鹹,寒,功用為通絡平喘、利尿、清熱息風、利尿。在中藥中,傳統上用來治療驚癇、氣喘、中風、尿閉等症,因為地龍可以清熱定驚、通行經絡、清肺平喘、清利水道,用途很廣。最近地龍又變得非常火紅,因為地龍被現代醫學發現可以做為心血管保健的藥材。

現代科技已將蚯蚓萃取出「蚓激酶」製成保健食品。據研究,蚓激酶有溶解人體血栓的效果,修復血管膜壁功能,對壞的膽固醇也有清除效果。

若要單吃地龍,要體質壯實、偏熱的使用比較適宜,是預防與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好藥材。最好是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搭配使用,如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等。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醫者仁也

醫者仁也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國傳統上對醫師的醫德要求很高,而且醫德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中醫與周易息息相關,周易的思想就是重視道德的。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中國的醫學不是純科技,有醫理、醫法的同時,也嚴肅地提出醫德的問題。中國的儒家認為,醫乃仁術,對人生的追求是出將入相,致君堯舜,即使將相是鳳毛麟角,退一步還可做一名良醫,即「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以醫學濟世活人,亦可發揮儒家「仁者愛人」的精神。儒生習醫,門檻也不會很高,首先陰陽五行模式,已在中華文化中,耳濡目染,再來要記住藥性,熟稔湯頭,再有一些臨床實踐,就可稍為得心應手。所謂「秀才習醫如籠中捉雞」,許多歷史上有名的醫生,本身就是大儒,許多醫學著作文筆之所以能夠如此優美,也是出自儒生之手。

中醫是道家醫學,而老莊可說是道家代表人物。老莊的思想是服從天道,順應萬物的變化。「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十九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道德經》六十七章)也就是老子勸世要人抱樸修身,為人慈愛、節儉、謙讓居下,這樣才能不過於現實,不會見利忘義。醫師也是如此,默默付出服務,不要一心在想著大富大貴。一個人若抱樸便容易知足、寡欲,就會全性保身,不為聲色所役,不為喜、怒、憂、思、恐五情所累,不為色慾所迷,歸於寧靜,陰陽平衡和諧,許多疾病不治自癒。


孫思邈的蒼生大醫論,可說總結了醫者仁人的觀點,他在《備急千金要方.論大醫精誠》中提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總之為醫者,醫德需高,處處考慮別人,尊重生命,如此方能成為大醫。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