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先天下之憂而憂(上)
先天下之憂而憂(上)
談宋代文人的憂國憂民及其文學創作
文/靜遠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孟子曾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意思是說禹、稷見人有溺水或飢餓,如同身受,這是「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仁者之心。中國文學有文以載道和詩言志的傳統,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對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仁愛有深刻的理解且躬身踐行,並將其反映到文學作品中,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岳陽樓記》),正是宋代文人士大夫所嚮往的風範。
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宋代文人多抱有經世濟民的夙願又非常注重自身的修養。宋代時常常面臨著外族入侵的危機,北宋時期,遼和西夏經常侵擾邊境,到了北宋末年,金兵更長驅南下,直至傾覆了宋室江山。南宋時,朝廷偏安於一隅。面對中原淪陷、生靈塗炭的形勢,有志之士紛紛主張收復失地、救民於水火,他們學文兼學武,定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之志。憂國憂民成為宋代文學的主要基調,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名篇,如岳飛的《滿江紅》等作品成為後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反映出一代知識分子的道德良知。以下舉幾個例子。
范仲淹「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受儒家兼濟天下和佛家大慈大悲的影響,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之志」的誓言,並一生都堅守這一信念,史載其「少有大節,其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他為官則勤政愛民、獎掖人才,居鄉則自奉儉約、樂善好施,修水利、舉人才、置義田、興義學、濟貧困等。他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時,提出十條治國建議,重在整頓吏治,因此觸怒了權貴,受到誣陷,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貶為鄧州知州,他將個人的榮辱置之度外,堅持為民請命,歐陽修等人為其辯誣上書朝廷,稱讚范仲淹是「天下至公之賢」。
范仲淹闡發孔孟的精神,立身行道,在《岳陽樓記》中寫下了「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他以古仁人為榜樣,提倡的這種「先憂後樂」的精神成為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一的準則,把人們從物質環境的優劣和個人的得失中超脫出來,掙脫名利韁索,進入無私的境界。史載其「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勵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面對西夏對北宋的威脅與進攻,作為一名儒家士子,他始終為西北戰事而擔心,並由此「痛心疾首,日夜悲憂」,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後,帶兵戍守西北。他在抗擊西夏中,運籌帷幄,連西夏軍都說他「胸中自有百萬甲兵」。他體恤士卒,體察民情民意,盡顯其儒者風範,因此又有「儒將」之稱。他以邊塞生活入詞,首創豪放詞風,將邊塞將士戍邊的情景、蒼涼悲壯的審美意境注入詞中,如他在《漁家傲》中寫的「燕然未勒歸無計」、「將軍白髮征夫淚」,就是邊塞將士們憂國思鄉的寫照。
范仲淹與當時的一批重要文人如歐陽修、梅堯臣、蘇舜卿等,主張詩詞要有反映現實、針砭時弊的社會功用,開拓了詩詞的意境,一掃五代時期文壇浮華輕靡的流風,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的文學風格。他在《唐異詩序》中寫道:「詩之為意也……鏘如樂府,羽翰乎教化之聲,獻酬乎仁義之醇。上以德於君,下以風於民,不然何以動天地而感鬼神哉?」不僅承續了傳統的詩教觀念,並進而提出「意必以淳,語必以真」的創作要求,其作品在藝術上亦呈現出淳樸、淡遠而真切的特點。
他的很多作品立足於「民」,抒寫民心民意,體現了儒家民為邦本的思想。如他知任鄧州時,適逢鄧州數月乾旱,二麥枯黃,百姓發愁,他更是急在心上,多次向朝廷奏報旱情,並虔心敬意祈禱上蒼,待到普降瑞雪,人們紛紛向他祝賀。他想到來年五穀豐登的情景,百姓有個好收成,於是抒發自己心中的喜悅,在《依韻答賈黯監丞賀雪》詩中寫道:「常願帝力及南畝,盡使風俗如東鄒。誰言吾人青春者,意在生民先發謳。」
范仲淹期盼風調雨順,帶領屬吏於孟春正月祭祀風神,他在《祠風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貽》詩中寫道:「所祈動以時,生物得咸遂。勿鼓江海濤,害我舟楫利。旱天六七月,會有雷雨至。慎無吹散去,坐使百谷悴。高秋三五夕,明月生天際。乃可驅雲煙,以喜萬人意。」他祈禱風神颳風要大小適時,以使萬物生長,百姓安居,不要刮大風影響水路交通。六、七月間雷雨天,不要颳風吹散雲彩,引起天旱,使莊稼枯黃。秋高氣爽的十五晚上,若有雲彩遮住月亮,要把雲彩吹散,讓天下百姓享受明月清風而欣喜。他理想中的社會則是:「長戴堯舜主,盡作羲黃民。耕田與鑿井,熙熙千萬春」(《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醞》),希望百姓能夠生活在像堯舜那樣的盛世。
歐陽修「憂民之憂,樂民之樂」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往往非常重視文學的教化功能。歐陽修在文學觀點上提出「文者以明道」,強調道統的修養,提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提倡簡練、平易自然的文風,反對追求靡麗、形式,對宋代和後代文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稱為北宋文壇的領袖。
歐陽修認為儒家之道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六經之所載,皆人事之切於世者。」(《答李詡第二書》)孟子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歐陽修關心人民疾苦,樂於為民謀福,其為人為文包含著他對國事民情的關切。他在《相州晝錦堂記》中寫道:「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指出要將恩惠德行遍施於百姓,報效國家,這才是士子們所推崇的啊。
歐陽修一生在朝廷和地方居官四十多年,勇於言事,風節凜然。其文章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他多次上書或著文揭露、抨擊時弊,如他在《準詔言事上書》中說:「從來所患者夷狄,今夷狄叛矣;所惡者盜賊,今盜賊起矣;所憂者水旱,今水旱作矣;所賴者民力,今民辦困矣;所需者財用,今財用乏矣。」在《本論》中又說:「財不足用於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於外而驕於內;制度不可為當世法而日益叢雜。一切苟且,不異於五代之時,此甚可嘆也。」他在《原弊》、《準詔言事上書》、《本論》等文中所提出的各種建議,與范仲淹所提出的十項主張互為呼應。他在詩歌《答楊子靜祈雨長句》中,也寫出了「軍國賦斂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虛空」的社會現實。歐陽修雖官至宰輔,因為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的建議,上疏為他們辯護,也被捏造罪名,幾經貶謫。
歐陽修遭貶後,歷任滁州、揚州、穎州、應天府等地方官。面臨逆境,他不計個人的得失,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他實行「寬簡之政」和仁政愛民之策,「節用以愛農」,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他為此而欣慰。然而國家朝政的積弊不能消除,他又心懷沉重的憂慮。他寫了許多以社會現實為題材的作品,以及對歷史題材的吟詠等,抒懷達志。
他被貶到滁州作太守時,與民休養生息,使年豐物阜,且與民同遊,「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於是其筆下便出現了迴腸盪氣的《醉翁亭記》。在《醉翁亭記》中,他以樸實、醇厚和熱情抒發了寄意山水,與民同樂的感懷:身處「翼然臨於泉上」的小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意即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一起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以能使人們快樂而快樂啊。「樂其樂」、「同其樂」,給世人展現出一幅人間祥和的畫圖。
他在滁州寫的另一篇《豐樂亭記》也是圍繞「先憂後樂」、「與民同樂」這一人生和文學的主旋律來寫的,文中對滁州的歷史故事、地理環境乃至民風民俗都作了細緻的描寫。他寫道:「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可以看出,「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之美,這並不是歐陽修真樂之所在,他的真樂是「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才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意思是他的真樂在於實現儒家仁政理想:君主寬仁化民,百姓豐衣足食,天下學者都賢德有才能,邊遠夷族鳥獸草木生長都適當合宜。
他在詩作中描繪農村的田園風光,如他在《田家》中寫的:「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綠滿平川、鳩聲悅耳,杏花映日,寫出雨後新晴的濃濃春意及田家生活興旺的氣氛,同時也寫出作者與民同樂的喜悅。
(待續)
業報傳六世與福澤八百年
業報傳六世與福澤八百年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日】
宋太宗趙光義謀害兄長宋太祖趙匡胤,篡奪皇位,多行不義,遺害後世,子孫兩次絕後,還落得整個皇族淪為金國奴隸的奇恥大辱。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一生都在為國分憂造福百姓,不惜四次被貶。范仲淹清苦一生,卻後世興旺,福貴八代,其中的奧妙在哪裏呢?
篡江山改史書 宋太宗六世業報
儘管宋太宗趙光義多次篡改史書,很多歷史真相仍然難被掩蓋。他弒兄奪位,逼死了兄長的兒子,逼死了作為皇儲的弟弟趙廷美,都是為了把皇位壟斷在自己的子嗣。他還射死了花蕊夫人,在毒死了南唐後主李煜前,強暴其妻小周後,還毒死了原吳越國主錢俶……
他以為這樣就能江山永固,豈料做惡的報應像一張天網向他的家族張開了。
太宗的長子瘋了,次子作了皇儲,結果病死了,三子登基就是真宗。真宗的兒女接連夭折,唯一的兒子就是後來的仁宗。仁宗無子,主脈絕後。過繼了堂叔的兒子,又往下傳到第二代、第三代時,發生了靖康之恥,太宗的後裔──京城皇室都被擄到金國為奴,女眷多被迫成為官妓(其中就有趙構的生母和髮妻),唯有趙構逃回,建立了南宋。兒女皆夭折,趙構又被金兵嚇得一蹶不振,從此絕後。史書記載,他在伯母元祐太后「異夢」的警醒下,不找太宗殘存的子嗣了,而是找宋太祖的後裔為皇子,把皇位又還給了太祖的後人。
別看太宗當時能凌駕於王法之上,做惡也能不受懲罰,可是道德的力量制約著一切,天理昭昭,善惡必報。
憂國為民造福祉 范仲淹家族繁盛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還是著名的文學家、軍事家。他的《岳陽樓記》堪稱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成為中華名士的理想風範。
范仲淹自幼喪父,在清苦的生活中發憤學習,考取進士後,處處為百姓憂勞,為百姓造福。
他做興化縣令(今江蘇興化市)時全面治理海堤。一次,大海潮捲走一百多人,他站在潮水裏指揮搶修長堤。不久,綿延數百里的長堤橫亙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有了保障,流民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把這條海堰叫作「范公堤」,至今尚存。
范仲淹對朝廷的錯誤不執行、不姑息,為此他四次被貶黜京城,仍不改本色。他領兵抵禦西夏,堅守築城。朝廷在冒進大敗後,按照他的戰略才取得了成效。敵國都敬畏范仲淹的治軍,後來終於和議,化解了兵戎。范仲淹主導了鏟除弊政的全面改革,社會煥然一新,時稱「慶歷新政」。受讒言被貶之後,他仍然為百姓謀福。
范仲淹在任上病死時,朝野上下一片哀聲。全國百姓紛紛哭祭,連西夏國的少數民族都連日齋戒,聚眾祭奠。朝廷給了他文人最高的謚號:「文正」。
范仲淹一生樂善好施,死時家人貧困交加。但是,他把福德留給了後世子孫。他的兒子范純仁,後來也當了宰相。在富不過三代的常例中,范氏家族人丁興旺,蔭福八百多年,到民國時期范家還赫赫有名,這正是積德行善福報後代的真實寫照。
而今天對法輪功的迫害,中共官員、軍警都藉口說是黨叫幹的,以為能凌駕法律之上,不會被懲罰,不會有報應──對照一下宋太宗凌駕王法之上的做惡,看看給子孫招來的六世惡報,那是歷史敲響的警鐘。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這裏有朝代的興替,也有個人家族的興亡。
呂洞賓賣「湯圓」
呂洞賓賣「湯圓」
文/李雅茹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呂洞賓成仙時,想找一個不貪心的徒弟傳授他的仙術,於是心生一計,變成一個賣湯圓的老人。並在攤子上貼一張紙「湯圓一文錢吃一個,兩文錢吃到飽。」從早到晚許多人都跑來吃湯圓,竟然沒有一個人是吃一文錢的。黃昏已近,來了一個青年付了一文錢,吃一個湯圓便走了。呂仙人大喜過望,急忙追上去問,「你怎麼不用兩文錢吃到飽呢?」那人無奈地說:「可恨我身上只剩一文錢。」呂洞賓長嘆一聲縱然飛入天際,終身沒有收徒弟。可見神仙都很難找到沒有慾望的人。
這就如同我們的生活,人每天都在為生存奔忙,為生活奮鬥,來不及感受與琢磨眾多的為甚麼。其實道理很簡單,人的一生就是由慾望支撐著,而慾望的具體表現又附著在「名、利」之上,名是虛的,為滿足虛榮心;利是實的,為滿足身體各個器官飢渴的需求。人以私利為中心,以虛名為半徑畫圓,不斷地畫下去,由小至大,使自己的慾望起來越膨脹,膨脹到理智不清、來者不拒、「多多益善」了。試想,你有豪宅處處,只睡一張床;名車排排,也只不過坐一個位子。
而我們修煉人有更高的標準,就是要在常人中脫穎而出,出淤泥而不染。人修煉就是要修去各種慾望和執著,最終達到無私無我,同化真善忍大法的正覺。
註﹕作者李雅茹,女,法輪功學員,黑龍江大學畢業,公認的優秀語文老師,後被提拔為中學副校長、大興安嶺地區韓家園林業局教委副主任。二零零八年七月,李雅茹在家中被警察綁架,後遭到非法判刑三年、開除公職、丈夫離婚;在黑龍江女子監獄,李雅茹被折磨出現白血病症,於二零一一年七月二十日含冤離世,年僅四十八歲。
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
【名句人生】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
文/貫明
從人的本質來講,本來善惡分明,正邪不兩立。然而,如果處在一個安定的和平時期,卻很難分辨一個人是忠或是奸,這是因為奸臣可以用花言巧語遮掩其奸行,壞人也可以隨時為自己戴上一副偽善的面具。因此,每逢艱難困阨之時,才會構成對人們信念與氣節的考驗。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兩句詩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贈蕭瑀〉詩中的名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它極富哲理性的啟示,與鮑照詩中的「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有異曲同工之妙。
嚴峻關頭 識出忠臣
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勁草」混同於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於一般人。其特殊性沒有顯現出來,因而不易鑑別。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麼樣的草是強勁的,什麼樣的人是忠誠的。這首詩深刻地說明︰禁受得住大風摧折的草,才稱得上強勁;只有在嚴峻危急的關頭,才能考察出一個人的真正品性和節操;只有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才能識別出誰是堅定的忠臣。
忠臣義士 堅定信念
古代宋朝有忠臣岳飛精忠報國,不畏金兵的強悍與奸臣的讒言,在生命危險前不計個人的危難,一心要收復故國河山;關羽兵敗城破,面對曹操的各種金錢美女之利誘,依然不肯背盟負主;文天祥數次兵敗後被俘,面對生死要挾與高官厚祿的引誘,也仍然不肯背叛舊朝。真正的忠臣義士都不會因為逆境或生命垂危之時就放棄自己的節操,因為他們都有非常堅定的信念。
樂工雷氏 捨身盡忠
唐朝《明皇雜錄》中也有一個普通樂工雷海青捨身盡忠的故事。說的是當年叛將安祿山打下了長安,多少文臣武將都屈節投降,唯有樂工雷海青寧死不肯為叛賊演奏,他怒摔琵琶,慷慨而死。本來只是一個一無官職、二無錢財的梨園樂工,面對叛賊的暴力與威脅,他選擇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成全氣節與道義。當滿朝的文臣武將被授以冠帶之時,雷海青的行為,足以羞煞那些「識時務」的冠冕之徒。當時,他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令「聞之者莫不傷痛」。詩人王維聽說此事之後,寫下了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每一個時代,面臨逆境、生命危險之時,仍堅持崇高信念與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義士。這就是千古以來很多忠臣義士遇難之後仍被後人尊敬與傳頌的原因。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詩歌忘年
詩歌忘年
文/西如
詩可言志。一個寫詩的人,他的心必定寬廣、豁達、志氣高昂;一個朗誦詩的人,必定瀟灑、不羈、智慧高遠。懂聲韻、通曉詩理,無論寫讀,都讓人心領神會,達到忘我的境界。
歌可以使人抒發情緒、忘卻煩惱,而達到娛我娛人的效果。《神童詩》一首五言絕句敘述春、夏、秋、冬云:「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引人入勝之情,讓人心曠神怡,瀟瀟悠悠的喟嘆。
詩歌,是中華文學寶庫中的瓌璧。自《詩經》以降,作品浩如煙海,人間萬象;七情六慾,無不可以萌動詩心。其中特別以寄懷遣興、酬唱紀遊令歷代詩人縱橫馳騁,不少名篇佳作,就在山水清音、花草精神中產生。在許多流傳千古的名作中,傳遞著大自然的心曲,是生命的謳歌。
唐.李商隱〈晚晴〉中:「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是抒發他仕途失意,成為名句。蘇軾之「苦雨終風也解晴」名句,是他久遭貶謫,借此獲解脫的心情。
詩歌,雖沾滿了歲月的封塵,飽經人事的風霜,卻像雪中臘梅,在一片潔淨的世界中永遠芬芳;詩歌,是抹不去的歷史,一代又一代的永遠記著。
筆者不敏,即以近作一首絕句作為總結:恤民憂國揮椽筆,揚葩振藻擊罪愆;妙構奇思抒壯志,高歌旨遠啟今賢。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馬年話馬
馬年話馬
文/西如
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為甲午年,午屬馬,所以又稱馬年。馬是人類的朋友,也是祥瑞的動物。為了祈求吉祥,唐、宋時發明了獨具特色的「馬錢」。這些錢的名稱,有赤驥、飛黃、汗血、千里等多種。
據傳「馬錢」源自於南宋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她把馬錢當作一種遊戲,俗稱「打馬格」棋。在棋盤上有各種各樣的馬錢,分成若干等級。其形狀如同古代銅幣,上面鑄有駿馬的圖案和許多有意義的文字。駿馬志在千里,因此馬錢上往往鑄有「千里」二字,以表達人民的追求。此外,馬與名將,也是馬錢中常見的圖案。如齊將田單、燕將樂毅、趙將李牧、唐將尉遲、三國時的關羽等,人們通過塑造這些名將和駿馬,來表達勝利的意思。在馬錢中有古代西域著名「大宛」、「汗血」等名馬。這種馬錢十分名貴,是馬錢中的佳品。這是歷史文物,蘊含有祥瑞之氣,頗有意義。
縱觀歷史長河中,以馬為中藥名的有:馬刀、馬蘭、馬乳、馬寶、馬勃、馬尾蓮、馬齒莧、馬錢子、馬兜鈴等。這些藥各有不同的功能,中藥房中有出售,中醫對其屬性非常清楚,對身體療效具有甚多的作用。
古代名人擁有名馬的有:關羽赤兔稱神馬、劉備的盧躍檀溪、世民六駿平天下、唐僧白龍取聖經。春秋千乘為大國,悲鴻八駿世傳奇。伯樂能識千里馬,竇俠盗馬鎮綠林,我軍騎兵驚兵驚敲敵膽,人民作馬為群倫。有人卑躬拍馬屁,貪官馬上現醜行。老驥伏櫪志千里,老馬識途引路程。萬馬奔騰創偉業,馬到成功國運興。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座右銘 作者:崔瑗
座右銘
作者:崔瑗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
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
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天祥從容就義 作者:胡廣
文天祥從容就義
作者:胡廣
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長揖不拜。左右強之,堅立不為動。極言宋無不道之君,無可弔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權臣誤國,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將、叛臣,入其國都,毀其宗社。天祥相宋於再造之時,宋亡矣,天祥當速死,不當久生。
上使諭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天祥曰:「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願一死足矣。」又使諭之曰:「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天祥對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天祥不願歸附,當賜之死。」麥朮丁力贊其決,遂可其奏。
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繫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
記承天夜遊 作者:蘇軾
記承天夜遊
作者: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愛蓮說 作者:周敦頤
愛蓮說
作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與宋元思書 作者:吳均
與宋元思書
作者: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五柳先生傳 作者: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作者: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成語故事】入木三分
【成語故事】入木三分
這個成語出自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東晉時代,有一位著名的大書法家叫王羲之。他是會稽人,曾做過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他寫的字,遒勁有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相傳他從七歲就酷愛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頭裡,發現前人的書法書,就私下偷讀。他練字十分刻苦,經常在水池旁練字,由於不斷在水池裡洗筆,池水都染黑了。他寫的《蘭亭集序》,是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遺產。
有一次,王羲之去看望一位朋友,碰巧這位友人不在家。因為熟悉就進了書房,等了一會,仍不見友人回來,於是他在人家茶几上寫了幾個字,就走了。後來,這家人想把他寫的字擦掉,可是用力擦也擦不掉,用水洗也洗不乾淨。
還有一次,皇帝在京城北郊祭祀,需要更換寫祝詞的木板。這字是皇帝讓王羲之寫的,字看上去飄逸瀟灑,龍飛鳳舞,筆底生風,翰墨吐香,讓人愛不釋手,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祝詞木板,是凝聚著書法家心血的藝術珍品。工匠們要削下王羲之筆力強健、落筆有勁的字時,發現字跡已經「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形容寫字極有筆力。後來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精闢生動。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久違了,故人 作者:蔣勳
久違了,故人
作者:蔣勳
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南北朝隋唐石雕展」吸引了不少人去看。這一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我以前看過;但是,這一次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心情很不一樣。
隨著一百年來近代中國的外侮,這些原來根生在中國土地上的石雕,也一批一批流失到外國去了。在國外旅遊的時候,走進博物館,便常常不自主被這些離開了故土、缺手缺頭的殘破身軀吸引,有著難以言喻的感傷。
好像袁德星先生(楚戈)在一篇記錄日本的旅遊文字中談到類似的經驗,當他看到無數被砍斷的佛頭陳列在博物館中,不禁哀痛地迸出淚來,在心裏叫道:還我頭來!
我去日本的時候,每次也一定去上野那間博物館徘徊,在進門大廳的右邊,一間寬敞的室內,陳列著北魏到唐、不同地區的幾尊佛雕。我特別喜歡一件無頭的菩薩,是天龍山的作品,一腳趺跏,自在而安適,雖然沒有了頭部,卻在那從容的坐姿上顯現著凜然不可侵犯的人的尊嚴與氣度。
我常常一坐好幾小時,面對著那些破殘的身軀,彷彿是重逢了久違的故人,便相向對坐著,那離別時候,各自的辛酸與寂寞,都不堪言說,便只是靜靜流下的無言的淚水罷。
這些作品,每次初見,都要等這民族苦難的感懷平復下來,從模糊的淚光中忍住了愴痛,才能一點一滴,在那殘缺、碎裂、斑剝、傷痕累累的身軀上,重新省視:那歷經劫難、卻仍然未被損害的這民族極美的質地。
因此,過年以來,我總是禁不住要繞到歷史博物館,再看一看那些石雕,看一看他們從內心笑出來的如花的喜悅,看一看他們那趺跏而坐、沉入思惟的安詳,那廣闊而平和的面容,真是久違了。我們在匆忙與擠迫的生的煩亂中,何曾夢想生命可以這樣寬裕無盡?好像江河行走於大地,好像日月分擔著四時,那樣自在,卻又只是安份;那樣華美,卻又不過是簡樸;那樣自信而尊敬,卻原來不過是平凡與謙卑……
【神傳文化】渭水垂釣的姜子牙(下)
【神傳文化】渭水垂釣的姜子牙(下)
【明慧廣播電臺】
上期節目我們講到姜子牙來在渭水之濱,開始了「隱居」生活。
《封神演義》中對這段故事有著很有趣的記述:樵夫武吉上山打柴時,經常看到姜子牙在溪邊釣魚,卻從沒見到他釣到魚,有一天武吉走過去,把姜子牙的釣竿拿起來,只見線尾連著一根針而不是魚鉤。樵子撫掌大笑不止,對子牙點頭歎道:「有智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又問子牙說:「你這鉤線為何不曲?我教你一個方法吧,你把這根針用火燒紅,打成鉤樣,掛上香餌,線上再用浮子,魚來吞食,浮子一動,就知魚來了,往上一拎,鉤掛魚腮,才能釣到魚,這才是捕魚的方法啊。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啊。可見你如此愚鈍,怎麼會有飛熊這樣的道號呢!」子牙答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夫在此,表面是垂釣,我的目的卻不在魚。我在此不過守青雲而得路,撥陰翳而騰霄。豈可曲中而取魚呢!那非大丈夫之所為。我寧願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
從這段文字當中可知,姜子牙渭水垂釣其實就是在等待時機遇到名主,而他一方面懂得修煉人不可殺生的道理,另一方面,用直勾釣魚這種方式來引得別人的注意。從此上鉤者不再是魚,而是人,是王侯。這正體現了姜子牙的智慧。
在談話間,姜子牙算出這位樵夫進城賣柴會有人命官司,直言告訴了他,當時武吉雖然不信,事後果然印證了姜子牙所言不虛。但因為武吉是一個孝子,在周文王用「畫地為牢」的方式懲罰他時,他因為思念母親心切而大哭。後遇貴人相助,允許他回家一段時日料理好雙目失明的母親的衣食,再回來受罰。回家後,他母親瞭解了情況,讓他再去找姜子牙,姜子牙告訴了他保命的方法。這個方法讓文王用八卦推理,誤認為該人自殺了,其實他沒死,還在當地以打柴為生。可見很多道術都是有層次之分的,更高一層的能迷惑或者破解低層的道術。後來當武吉第二次出現在文王面前時,姜子牙與文王的緣分也就到了。而武吉不僅搭起了文王與姜子牙的緣分,後來也成為姜子牙的徒弟之一。
周文王到了渭水邊找到姜子牙,邀請他出山,周文王見姜子牙的魚鉤是直的,好奇問之:「漁人所用之鈎是曲,奈何公之鈎為直?」姜子牙對曰:「吾之鈎,願者上鉤爾兮!」太公又呼曰:「願者來,不願者去焉爾!」周文王大驚,心想:「莫不是指吾乎?吾正是為求才而至此。」又云:「吾輩有眼無珠,實為失禮。」姜子牙說:「無妨。」文王又問到:「紂王無道,民不聊生,願公擔任吾之師,可否?」姜子牙應允。周文王請姜子牙上輦,摒退拉車手,親自扶著子牙乘坐的車輦,一共走了八百零八步。姜子牙說我保你周朝八百零八年。
可見古來賢德的君王對待有能力的人都是十分恭敬的。這本身就是君王仁愛的一種表現;反過來說正因為有君王禮賢下士在先,才會有君王的江山穩固、福澤子孫在後。
後來姜子牙先後保著周文王和周武王,並和周武王一道帶著諸侯消滅了紂王。在殺妲己的時候,起先命人斬殺被捆綁的妲己。怎料妲己用妖術,讓人不忍下手。最後姜子牙沒有被其表面所迷惑,親自出手殺死了這個害人無數的惡魔妲己。
在整個武王伐紂過程中,姜子牙也幾經生死。這一方面是磨練他做為修煉人的意志,另一方面是他自己沒有完全聽師父的話而招來的。當初在下山的時候元始天尊就告誡他:「此一去,但凡有叫你的,不可應他。若是應他,有三十六路征伐你。東海還有一人等你,務要小心。」後來遇到曾經跟他一同學道的同門申公豹叫他,開始他沒回頭應答,後來申公豹以故人的名義,他就動心了。結果在幫助武王伐紂的時候,果然遇到重重阻礙。
至於說申公豹一心想求得人間的名利,出於妒嫉心不顧一切的跟姜子牙作對,結果,到最後,喪心病狂,違反了自己的諾言,死於非命,以身堵北海眼了。
姜子牙最終完成了自己點將封神的職責,也幫助周室完成改朝換代的使命。而在封神過程中,他最終忘記把自己封個什麼神。這展現了姜子牙的無私和元始天尊的識人。後來姜子牙被周武王封到齊地,成為齊國始祖。
在齊地姜子牙想起:「昔日下山至朝歌時,深蒙宋異人百般恩義,因王事多艱,一向未曾圖報;今天下大定,不乘此時報恩,就是忘恩負義之人耳。」於是派人帶著禮物和書信前往朝歌,問候宋異人夫婦。
作為一個人要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雖然當時宋異人夫婦已經故去,其產業由兒子打理,而且比以前興旺。這更說明一個問題:善惡有報,正因為宋異人夫婦對姜子牙「倒楣運」的時候那般好,才有日後的輝煌。而且宋異人表面上幫助了一個落魄的人,其實他也間接的幫助了姜子牙完成元始天尊所託付的封神的大事!這種善舉就不是一般的,那福報自會很大。
姜子牙之後給周朝奠定了完整的統治結構與體系,而且在兵法上做出卓越貢獻,以致後世的兵法名家都參考姜子牙的經驗。
《封神演義》只是明朝人寫的一部「小說」,但其普及性遠遠超過正史記載。而且很多有關姜子牙的典故、傳說流傳於後世。人們喜歡姜子牙這個人,不但覺得他有趣,更覺得他無私,他雖然剛下山時歷盡坎坷,但渭水垂釣的智慧讓他有了機會得遇名主,最終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神傳文化】渭水垂釣的姜子牙(上)
【神傳文化】渭水垂釣的姜子牙(上)
【明慧廣播電臺】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句成語,人們都耳熟能詳,我們這兩期節目就來講講中國歷史上這位傑出的人物——姜子牙。
商朝的最後一個君主是商紂王,他歷來被當作古代帝王暴虐昏君的代表。《封神演義》中說,紂王的父親給他留下一大筆“遺產”,朝庭裏有正直的文武大臣輔佐,後宮中有賢德的皇后,此時朝野也算太平。然而紂王在位後期,居功自傲,甚至蔑視天地神明。紂王有一次到女媧廟進香時,竟題了一首淫詩,觸犯了女媧娘娘。此時正當成湯氣數已盡,西周已生聖主,當有天下。於是女媧娘娘招來幾個妖精,順天意而斷送了商紂的江山,並給人留下一個教訓,好知道因果報應不爽。
您也許認為上面講的這些是杜撰的,是神話,但又怎知不是真實史實的記錄呢?古人往往用小說的形式告知世人真相,以保持人世間這樣一個迷的世界,一個看不到神佛鬼怪真實存在的世界,那麼信與不信就要看個人的悟性,結果卻會影響到人未來是會去神佛的世界還是去鬼怪的世界。《封神演義》交代的這個緣由傳達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無論在人中有著怎樣至高無上的地位,都不能忘了兩點:你是神造的,你的一切名譽和地位是神給的;如果你狂妄至極,褻瀆了神靈,那神靈就會把榮譽收回去,而且會嚴懲褻瀆神靈的人。反之,一個人如果能秉承天意,敬畏神明,善待百姓,自然就會江山一統,安享富貴與太平。
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故事的主角——姜子牙就該登場了。姜子牙本姓姜,名尚,字子牙。他三十二歲拜元始天尊為師修行了四十年。一日天尊說:「你生來命薄,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福。成湯數盡,周室將興。你與我代勞,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為將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這段描述告訴我們,作為道教鼻祖,元始天尊早就知道商朝氣數將盡,周朝快要興起的天意安排。而此時的姜子牙卻哀告到:「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歲月,今亦有年。修行雖苦,望師尊大發慈悲,指迷歸覺,弟子情願在山苦行,必不敢貪戀紅塵富貴,望尊師收錄。」然而天命所歸,姜子牙最終還是負師命下山了。
下山後,他先在朋友宋異人家演繹了幾出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來:姜子牙娶妻之後,賣笊籬吧,一天下來也沒人買,可他的肩頭卻被笊籬壓得很痛;又去賣麵,卻落得個筐倒麵灑,自己也成了「麵人」;那就開飯館,不成想酒酸了,點心壞了,只好關門大吉;再試著販賣豬馬牛羊,姜子牙卻差一點被官軍抓去,牲畜也全被沒收。回到家裏被妻子數落甚至辱駡,那就難免了。
看似山窮水盡,可一轉身到了宋異人的後花園,姜子牙就顯現出了他的能力來。他將那些在人們蓋房上樑時放火的精靈們,懲罰了一頓。從而有了時至今日,人們建房上樑時會在一塊紅布上寫著:「姜太公在此」的習俗。姜子牙施展了一些斬妖除魔的小能小術後,宋異人就勸他開個卦館。
第一個來算卦的人是一個樵夫,姜子牙給他算的是「一直往南走,柳陰一老叟。青蚨一百二十文,四個點心、兩碗酒。」這個樵夫想:「此卦不准。我賣柴二十多年了,誰曾給我點心吃給我酒喝;你的卦不准。」於是當他真遇到一位老人買柴時,為了證明子牙算的不准,故意只要一百文錢,而沒要一百二十文。誰料到,結果,因當天是老人兒子的大喜之日,老人又多給他二十文喜錢,而且請他吃喜酒。他還是不信,故意想讓姜子牙算的不准,就在倒酒的時候,第一碗倒的滿滿的,覺得第二碗不可能是滿的,結果第二碗正好滿碗。經過這番經歷,這個樵夫徹底折服了,回來對姜子牙佩服的五體投地。於是又幫忙介紹更多的人來算卦,姜子牙的生意也就好了起來。
很多事情其實是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就是有著某種天意的安排。之後三隻禍亂商紂王朝的妖精之一,玉石琵琶精也來算卦,被姜子牙識破捉住,並用三味真火讓其現了原形,子牙也因此得到了當朝為官的機會。可那時,因紂王被九尾狐狸精化身的妲己所迷惑,姜子牙作為臣子,該勸的也勸了,該說的也說了,盡了人臣的本份。看來上天真是有好生之德。一個昏君出現的時候,四周的臣子都出面勸阻他,甚至冒著被殺、被流放的危險。這不就是上天在給他機會嗎?如果昏君一意孤行,那肯定會導致天怒人怨,眾叛親離的下場。
由於紂王寵信妲己,而妲己有意加害姜子牙,要為玉石琵琶精報仇,於是讓紂王命他監造鹿台。姜子牙覺得這項工程太勞民傷財,就上殿勸阻,紂王大怒要殺姜子牙,姜子牙對紂王徹底失望,情急之下用水遁的方式逃出朝廷,回到宋異人那裏。
後來紂王又命崇候虎監工,興師動眾,集各地名匠,聚全國財寶,用了整整七年時間,一座豪華壯麗的工程才算告竣。還建造了宮廷樓榭數百間。斗拱飛簷,雕樑畫棟,富麗堂煌,豪華蓋世。殷紂王攜妲己及歌女,每每飲酒作樂,通宵達旦,荒廢國事。後來周武王興兵伐紂時,紂王兵敗,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投火自焚而死。
而姜子牙回到宋異人那裏後,原本想和妻子馬氏一同投奔西岐的周文王,可妻子不願意,非讓姜子牙寫休書。姜子牙並不想拋棄妻子,苦勸無用,也只好隨她的意了。
來到西岐的渭水旁,姜子牙開始了「隱居」生活,等待著名主的到來。所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成語就出自於在這裏發生的故事。那麼故事又是怎樣進一步發展的呢?我們下期節目再說與您。
王陽明的前世今生
王陽明的前世今生
作者﹕無思
王陽明出生時候,其祖父夢見他從雲中而來,十分吉祥,就為他起名王雲。
開門一看,圓寂老僧依然端坐在蒲團上,五十年過去依舊栩栩如生,寶相莊嚴。牆上寫有一首偈語: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
王陽明(1472——1529),即王守仁,原名王雲,浙江餘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出身書香仕宦之家,有過耳成誦之能。二十八歲中進士,歷經邊地磨礪,後統兵平亂,軍功卓著,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加封侯爵。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而且能夠統軍征戰,乃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因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後世尊稱其陽明先生。王陽明心學強調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其影響遍及中國和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本文介紹王陽明的三則軼事,與大家共享。
一、五歲改名方說話
王陽明出生時候,其祖父夢見他從雲中而來,十分吉祥,就為他起名王雲。王陽明生來聰明過人,可就是一直不會說話。五歲時候,一個和尚雲遊路過這裡,看到王陽明,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思說,王雲這個名字道破了他的來歷,造成他不會說話。於是,將其更名守仁。從此,王陽明才開始說話。
二、金山老僧是前身
五十歲那年,王陽明已是名滿天下的一代大儒,又是統兵討賊的大帥。他在鎮江時,去金山寺遊玩。一路走來,只覺似曾相識,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後來,他看到一間關房(和尚閉關修煉的地方)屋門緊鎖,破舊不堪,門上還貼有封條,就要求打開門進去看看。知事和尚解釋說:這是五十年前圓寂老僧的肉身舍利(不腐金身)所在,五十年未曾打開,不能看的。王陽明堅決要求開門,以他當時的聲望權威,知事和尚也只好開門。開門一看,圓寂老僧依然端坐在蒲團上,五十年過去依舊栩栩如生,寶相莊嚴。牆上寫有一首偈語: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閉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原來老僧圓寂之時,已察知過去未來之事,所以特意留下偈語,提醒王陽明不要忘了自己本來面目。其實就是在提醒自己啊!
三、靈巖古寺偈前程
五十七歲時,王陽明病重,路過南安青龍鎮丫山,去山上靈巖古寺參訪。適逢寺中高僧數日前坐化,不接納客人。後來經過交涉方才進去。來到寺中,在一間密室,看到案上一偈: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
看完偈語,王陽明自覺來日不多,遂匆匆離去。不久,一代大儒就撒手塵寰了。
--摘編自正見網
作者﹕無思
王陽明出生時候,其祖父夢見他從雲中而來,十分吉祥,就為他起名王雲。
開門一看,圓寂老僧依然端坐在蒲團上,五十年過去依舊栩栩如生,寶相莊嚴。牆上寫有一首偈語: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
王陽明(1472——1529),即王守仁,原名王雲,浙江餘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出身書香仕宦之家,有過耳成誦之能。二十八歲中進士,歷經邊地磨礪,後統兵平亂,軍功卓著,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加封侯爵。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而且能夠統軍征戰,乃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因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後世尊稱其陽明先生。王陽明心學強調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其影響遍及中國和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本文介紹王陽明的三則軼事,與大家共享。
一、五歲改名方說話
王陽明出生時候,其祖父夢見他從雲中而來,十分吉祥,就為他起名王雲。王陽明生來聰明過人,可就是一直不會說話。五歲時候,一個和尚雲遊路過這裡,看到王陽明,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思說,王雲這個名字道破了他的來歷,造成他不會說話。於是,將其更名守仁。從此,王陽明才開始說話。
二、金山老僧是前身
五十歲那年,王陽明已是名滿天下的一代大儒,又是統兵討賊的大帥。他在鎮江時,去金山寺遊玩。一路走來,只覺似曾相識,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後來,他看到一間關房(和尚閉關修煉的地方)屋門緊鎖,破舊不堪,門上還貼有封條,就要求打開門進去看看。知事和尚解釋說:這是五十年前圓寂老僧的肉身舍利(不腐金身)所在,五十年未曾打開,不能看的。王陽明堅決要求開門,以他當時的聲望權威,知事和尚也只好開門。開門一看,圓寂老僧依然端坐在蒲團上,五十年過去依舊栩栩如生,寶相莊嚴。牆上寫有一首偈語: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閉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原來老僧圓寂之時,已察知過去未來之事,所以特意留下偈語,提醒王陽明不要忘了自己本來面目。其實就是在提醒自己啊!
三、靈巖古寺偈前程
五十七歲時,王陽明病重,路過南安青龍鎮丫山,去山上靈巖古寺參訪。適逢寺中高僧數日前坐化,不接納客人。後來經過交涉方才進去。來到寺中,在一間密室,看到案上一偈: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
看完偈語,王陽明自覺來日不多,遂匆匆離去。不久,一代大儒就撒手塵寰了。
--摘編自正見網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落花生 作者:許地山
落花生
作者:許地山
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說:「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闢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母親說:「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穫節,請你們的父親也來嘗嘗我們的新花生,好不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吩咐就在後園的茅亭裏過這個節。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嗎?」
我們爭著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姐姐說:「花生的味兒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我說:「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也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紙船印象 作者:洪醒夫
紙船印象
作者:洪醒夫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遭遇許多事,有些是過眼雲煙,倏忽即逝,有些是熱鐵烙膚,記憶長存,有些像是飛鳥掠過天邊,漸去漸遠;而有一些事,卻像夏日的小河、冬天的落葉,像春花,也像秋草,似無所見,又非視而不見-童年的許多細碎事物,大體如此,不去想,什麼都沒有,一旦思想起,便歷歷如繪。
紙船是其中之一。我曾經有過許多紙船,在童年的無三尺浪的簷下水道航行,使我幼時的雨天時光,特別顯得亮麗充實,讓人眷戀。
那時,我們住的是低矮簡陋的農舍,簷下無排水溝,庭院未鋪柏油,一下雨,便泥濘不堪。屋頂上的雨水滴落下來,卻理直氣壯的在簷下匯成一道水流,水流因雨勢而定,或急或緩,或大或小。我們在水道上放紙船遊戲,花色斑雜者,形態怪異者,氣派儼然者,甫經下水即遭沉沒者,各色各樣的紙船或列隊而出,或千里單騎,或比肩齊步,或互相追逐,或者乾脆是曹操的戰艦-首尾相連。形形色色,蔚為壯觀。我們所得到的,是真正的快樂。
這些紙船都是有感情的,因為它們大都出自母親的巧思和那雙粗糙不堪、結著厚繭的手。母親摺船給孩子,讓孩子在雨天裏也有笑聲,這種美麗的感情要到年事稍長後才能體會出來,也許那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農作物都有被淋壞、被淹死的可能,母親心裏正掛記這些事,煩亂憂愁不堪,但她仍然平靜和氣的為孩子摺船,摺成比別的孩子所擁有的還要漂亮的紙船,好讓孩子高興。
童年舊事,歷歷在目,而今早已年過而立,自然不再是涎著臉要求母親摺紙船的年紀。只盼望自己能以母親的心情,為子女摺出一艘艘未必漂亮但卻堅強的、禁得住風雨的船,如此,便不致愧對紙船了。
謝天 作者:陳之藩
謝天
作者:陳之藩
常到外國朋友家吃飯。當蠟燭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總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舉起小手,低頭感謝上天的賜予,並歡迎客人的到來。
我剛到美國時,常鬧得尷尬。因為在國內養成的習慣,還沒有坐好,就開動了。
以後凡到朋友家吃飯時,總是先囑咐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可別太快開動啊!幾年來,我已變得很習慣了。但我一直認為只是一種不同的風俗儀式,在我這方面看來,忘或不忘,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前年有一次,我又是到一家去吃飯。而這次卻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謝飯。她雪白的頭髮,顫抖的聲音,在搖曳的燭光下,使我想起兒時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覺得我平靜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來。
在小時候,每當冬夜,我們一大家人圍著個大圓桌吃飯。我總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總是摸著我的頭說:「老天爺賞我們家飽飯吃,記住,飯碗裏一粒米都不許剩,要是蹧蹋糧食,老天爺就不給咱們飯了。」
剛上小學的我,正在念打倒偶像及破除迷信等為內容的課文,我的學校就是從前的關帝廟,我的書桌就是供桌,我曾給周倉畫上眼鏡,給關平戴上鬍子,祖母的話,老天爺也者,我覺得是既多餘,又落伍的。
不過,我卻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為這飯確實是他們掙的,這家確實是他們立的。我感謝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謝渺茫的老天爺。
這種想法並未因為年紀長大而有任何改變。多少年,就在這種哲學中過去了。
我在這個外國家庭晚飯後,由於這位外國老太太,我想起我的兒時,由於我的兒時,我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現象。
祖父每年在「風裏雨裏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裏飯裏的自苦」,他們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撿起田中的麥穗,而為什麼要謝天?我明明是個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為什麼卻不感謝老天爺?
這種奇怪的心理狀態,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謎。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頓,瀏覽愛因斯坦的我所看見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領悟。
這是一本非科學性的文集,專載些愛因斯坦在紀念會上啦,在歡迎會上啦,在朋友的喪禮中,他所發表的談話。
我在讀這本書時忽然發現愛因斯坦想盡量給聽眾一個印象:即他的貢獻不是源於甲,就是由於乙,而與愛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連那篇亙古以來嶄新獨創的狹義相對論,並無參考可引,卻在最後天外飛來一筆,「感謝同事朋友貝索的時相討論。」
其他的文章,比如奮鬥苦思了十幾年的廣義相對論,數學部份推給了昔年好友的合作:這種謙抑,這種不居功,科學史中是少見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為什麼?像愛因斯坦之於相對論,像我祖母之於我家。
幾年來自己的奔波,做了一些研究,寫了幾篇學術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貢獻以後,才有了一種新的覺悟:即是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無論什麼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遺愛與遺產,即是需要眾人的支持與合作,還要等候機會的到來。越是真正做過一點事,越是感覺自己的貢獻之渺小。
於是,創業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敗家的人卻無時不想到自己。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歷史故事】草菅人命的報應
【歷史故事】草菅人命的報應
(大紀元資料室)
文/亦智
于謙(西元1398~1457年),明代浙江杭州人,是一位正義忠烈之士。他曾任監察御史,常手拍胸脯嘆道:「不知此一腔熱血,何時灑於何地!」是隨時準備以身許國的人。他死後,許許多多的人到墳上去祭祀,並傳出:在他的墳上祈求託夢以解疑惑的事,非常靈驗。
當朝的宰相,人稱「太倉先生」。他的兒子,身患重病,百醫無效。
太倉先生也前往于謙墳上去祈禱。當天夜裡,太倉果然夢見于謙,問他說:「你身為當朝宰相,有什麼事卻來問我?」太倉答道:「我不是為朝中的公事來打擾。我一生清貧正直,從來不徇私枉法,但我的兒子卻病勢沉重,不知究竟是什麼罪過所致?」于謙說:「你可記得因拒寫一張便條,使27人含冤而死之事嗎?」
太倉醒來,十分驚懼。他想起了一件往事:前些年,有一批商人從海外漂洋而來,因遇大風,商船誤入轄區。巡邏的士兵把他們當作匪盜抓了起來。大多數官兵都知道他們是好人,想解救他們。請求太倉寫一個便條,准許放行即可。太倉卻以「向無先例」為由,不肯寫此便條。一船27人,統統被當作盜匪打死了。
太倉雖然沒有親自打死人,但他力所能及的好事不幹,等於草菅人命。人命關天啊!所以神就將此事記錄在他的「生死簿」中,報應到他的愛子身上。太倉先生追悔莫及,悲嘆不已。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談唐代繪畫
燦爛求備 異彩紛呈(一)
談唐代繪畫
文/靜遠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八月一日】唐代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唐太宗「柔懷萬國」,貞觀之治為鄰近列國所仰慕。由於唐代具有對各種文化藝術兼容並蓄的非凡氣度,儒、釋、道「三教」並立,詩文、樂舞、書法、繪畫以及文論莫不昌盛。唐代的繪畫作為盛唐氣象的重要組成部份,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筆,繪畫名家輩出,見於史冊者就達二百餘人。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評價初盛唐的作品是「燦爛而求備」,指繪畫精神、美學追求、藝術表現和包括構圖、造型、筆墨、色彩等技術因素在內的完美統一,這也是對整個唐代繪畫風貌的概括。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唐代確實是中國繪畫建構模式的時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各個門類,在這個時期都以獨立的姿態立於畫壇,唐代的繪畫已經分人物、山水、花鳥等科,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國畫傳統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備」、「氣韻生動」都是意境的內涵素質,其藝術魅力就是畫已盡而意不止,筆雖止,但意無窮。不單單在於用筆,技法,更重要的在於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境界。畫家們的藝術審美思想和審美取向,皆取源於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唐代繪畫折射著儒釋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論不僅為繪畫藝術提供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廣闊的創造空間,而且直接促進畫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於對社會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繪畫作為修身養性的手段的同時,指出其「成教化、助人倫」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張璪總結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直為後人所奉行,指出繪畫是一種心靈化的藝術,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畫論、畫史著作亦顯示了唐代美學理論的深度,與當朝繪畫創作一道共同譜寫了大唐繪畫的輝煌樂章,完善了民族繪畫體系。
一、人物畫
人物畫是以人物形像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在唐代繪畫中仍佔主要地位,大體分為道釋畫、肖像畫、仕女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無論是吳道子、閻立本、周昉、張萱還是帶有西域畫風的尉遲乙僧等,均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唐代道釋畫興盛,重要人物畫家皆擅佛道壁畫,當時宮殿、衙署、廳堂、寺觀、石窟都有壁畫裝飾,氣勢恢宏,色彩燦爛,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薩、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像,飛天凌空飛舞,表現天國世界的美好,畫面的繁複與盛大既給人敬畏與嚮往,又給人以美感與享受。壁畫藝術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畫準確而生動。唐代捲軸畫也開始興起,並因便於創作、收藏、觀賞而逐漸流行。
吳道子被後世尊稱為「一代畫聖」,被民間畫塑匠人尊稱為「祖師」,在道家中稱為「吳真人」,擅畫佛像、神仙、廣闊的宇宙空間,亦擅畫山水,在用筆技法上,筆法圓轉飄逸,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蘭葉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所創的風格樣式被稱為吳家樣。他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中作佛道壁畫四百餘間,神態各不相同,表現出神的世界、神的光明,感動人心,意境高遠。他在長安興善寺作畫時,長安市民扶老攜幼觀賞、讚嘆。神的美好、慈善開啟了畫者創意的源泉,淨化了觀賞者的心靈,令人心馳神往。
《八十七神仙卷》
《地獄變相圖》
吳道子的幾幅公認的代表作品如下:《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這幅畫的內容是描繪佛祖釋迦牟尼降生為悉達王子後,其父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時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此圖以釋迦降生為中心,天地諸界情狀歷歷在目,天王按膝端坐,背後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筆,記載這一大事。淨飯王抱持聖嬰,穩步前行。整幅畫氣勢磅礡,功力深厚,物像紛繁。他畫的《地獄變相圖》宣揚了因果報應之理,勸善戒惡,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據說他在長安景公寺畫的地獄變相,因而屠夫和漁夫都為之改業,怕因為殺生而將來會在地獄中受報。他畫的《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長卷,內容是眾神仙一同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畫上有八十七位神仙從天而降,神態端莊,按道家的規儀列隊行進。整個行列中人物的不同神態動作以及裙帶、旌旗、花枝等,都和諧的統一在莊嚴愉悅而徐緩優美的旋律中,充份體現出旌旗飛揚、裙帶風動的吳畫風格特徵。此圖場面之宏大壯麗,人物儀態之華妙,線條之圓潤勁健,歷千年之久依然光彩照人,被歷代畫家藝術家奉為圭臬。他畫的《孔子行教像》成功塑造了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淵博、和悅、誨人不倦的形像,「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形神俱佳,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職貢圖》
閻立本以人物肖像畫著名。他的作品用線勁健堅實,顯示出剛勁的鐵線描,有豐富的表現力,古雅的設色沉著而又變化,在人物塑造上不僅重視形貌的描寫,而且十分著意人物心理與細節的刻畫,造型準確生動,因而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畫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由唐太宗親自為每一位功臣寫了讚語。他還畫了唐太宗肖像《太宗真容》、《唐太宗納諫圖》等。他畫的《步輦圖》,描繪了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會見吐蕃使祿東讚的重大歷史事件,唐太宗雍容大度有氣魄,祿東讚的謙卑有禮又自信的神態皆刻畫的生動傳神,氣氛隆重而融洽。歌頌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記錄了漢、蕃兩族的友好。他畫的《職貢圖》描繪了南洋的婆利國、羅剎二國的使節前來朝貢,途中又與林邑國結隊,全幅共二十七人,畫中人馬各自成組,由右往左前行。描繪出初唐時「萬國來朝、百蠻朝貢」的情景。
尉遲乙僧來自於闐(今新疆和闐地區),也是久居長安的畫家。他的畫具有西域畫風,與漢魏以來的傳統畫法迥別。他的表現技法上的特點是「畫外國人物及佛像、菩薩小則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有氣概」(《歷代名畫記》),「用色沉著,堆起絹素,而不隱指」(《畫鑑》)。用色沉著濃重,有明顯的凹凸感,他的這種鐵線描與重設色相結合而有突出立體感的表現方法,不同於「跡簡意潔而雅正」的中原繪畫傳統。其代表作品《功德人物》、《降魔變》、《天王像》等,被認為「構圖宏偉,意境奇妙」、「頗有奇處,身若出壁」。
周昉擅畫佛像畫和仕女畫,皆稱神品。他能虛心聽取民眾的意見並認真修改,如他在畫敬章寺神像時,頃刻間引來京城萬人前來觀看,有言其妙者,也有指其瑕者。他日日有改,經月有餘,直到眾口稱絕,方才停筆。他的人物畫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淨,後人將其人物畫特別是佛像畫和仕女畫的造型尊為周家樣。此外,張萱、楊寧、范長壽、皇甫軫、殷季友、法明等人的人物畫也都各具風格。
談唐代繪畫
文/靜遠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八月一日】唐代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唐太宗「柔懷萬國」,貞觀之治為鄰近列國所仰慕。由於唐代具有對各種文化藝術兼容並蓄的非凡氣度,儒、釋、道「三教」並立,詩文、樂舞、書法、繪畫以及文論莫不昌盛。唐代的繪畫作為盛唐氣象的重要組成部份,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筆,繪畫名家輩出,見於史冊者就達二百餘人。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評價初盛唐的作品是「燦爛而求備」,指繪畫精神、美學追求、藝術表現和包括構圖、造型、筆墨、色彩等技術因素在內的完美統一,這也是對整個唐代繪畫風貌的概括。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唐代確實是中國繪畫建構模式的時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各個門類,在這個時期都以獨立的姿態立於畫壇,唐代的繪畫已經分人物、山水、花鳥等科,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國畫傳統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備」、「氣韻生動」都是意境的內涵素質,其藝術魅力就是畫已盡而意不止,筆雖止,但意無窮。不單單在於用筆,技法,更重要的在於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境界。畫家們的藝術審美思想和審美取向,皆取源於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唐代繪畫折射著儒釋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論不僅為繪畫藝術提供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廣闊的創造空間,而且直接促進畫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於對社會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繪畫作為修身養性的手段的同時,指出其「成教化、助人倫」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張璪總結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直為後人所奉行,指出繪畫是一種心靈化的藝術,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畫論、畫史著作亦顯示了唐代美學理論的深度,與當朝繪畫創作一道共同譜寫了大唐繪畫的輝煌樂章,完善了民族繪畫體系。
一、人物畫
人物畫是以人物形像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在唐代繪畫中仍佔主要地位,大體分為道釋畫、肖像畫、仕女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無論是吳道子、閻立本、周昉、張萱還是帶有西域畫風的尉遲乙僧等,均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唐代道釋畫興盛,重要人物畫家皆擅佛道壁畫,當時宮殿、衙署、廳堂、寺觀、石窟都有壁畫裝飾,氣勢恢宏,色彩燦爛,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薩、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像,飛天凌空飛舞,表現天國世界的美好,畫面的繁複與盛大既給人敬畏與嚮往,又給人以美感與享受。壁畫藝術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畫準確而生動。唐代捲軸畫也開始興起,並因便於創作、收藏、觀賞而逐漸流行。
吳道子被後世尊稱為「一代畫聖」,被民間畫塑匠人尊稱為「祖師」,在道家中稱為「吳真人」,擅畫佛像、神仙、廣闊的宇宙空間,亦擅畫山水,在用筆技法上,筆法圓轉飄逸,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蘭葉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所創的風格樣式被稱為吳家樣。他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中作佛道壁畫四百餘間,神態各不相同,表現出神的世界、神的光明,感動人心,意境高遠。他在長安興善寺作畫時,長安市民扶老攜幼觀賞、讚嘆。神的美好、慈善開啟了畫者創意的源泉,淨化了觀賞者的心靈,令人心馳神往。
《八十七神仙卷》
《地獄變相圖》
吳道子的幾幅公認的代表作品如下:《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這幅畫的內容是描繪佛祖釋迦牟尼降生為悉達王子後,其父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時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此圖以釋迦降生為中心,天地諸界情狀歷歷在目,天王按膝端坐,背後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筆,記載這一大事。淨飯王抱持聖嬰,穩步前行。整幅畫氣勢磅礡,功力深厚,物像紛繁。他畫的《地獄變相圖》宣揚了因果報應之理,勸善戒惡,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據說他在長安景公寺畫的地獄變相,因而屠夫和漁夫都為之改業,怕因為殺生而將來會在地獄中受報。他畫的《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長卷,內容是眾神仙一同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畫上有八十七位神仙從天而降,神態端莊,按道家的規儀列隊行進。整個行列中人物的不同神態動作以及裙帶、旌旗、花枝等,都和諧的統一在莊嚴愉悅而徐緩優美的旋律中,充份體現出旌旗飛揚、裙帶風動的吳畫風格特徵。此圖場面之宏大壯麗,人物儀態之華妙,線條之圓潤勁健,歷千年之久依然光彩照人,被歷代畫家藝術家奉為圭臬。他畫的《孔子行教像》成功塑造了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淵博、和悅、誨人不倦的形像,「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形神俱佳,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職貢圖》
閻立本以人物肖像畫著名。他的作品用線勁健堅實,顯示出剛勁的鐵線描,有豐富的表現力,古雅的設色沉著而又變化,在人物塑造上不僅重視形貌的描寫,而且十分著意人物心理與細節的刻畫,造型準確生動,因而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畫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由唐太宗親自為每一位功臣寫了讚語。他還畫了唐太宗肖像《太宗真容》、《唐太宗納諫圖》等。他畫的《步輦圖》,描繪了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會見吐蕃使祿東讚的重大歷史事件,唐太宗雍容大度有氣魄,祿東讚的謙卑有禮又自信的神態皆刻畫的生動傳神,氣氛隆重而融洽。歌頌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記錄了漢、蕃兩族的友好。他畫的《職貢圖》描繪了南洋的婆利國、羅剎二國的使節前來朝貢,途中又與林邑國結隊,全幅共二十七人,畫中人馬各自成組,由右往左前行。描繪出初唐時「萬國來朝、百蠻朝貢」的情景。
尉遲乙僧來自於闐(今新疆和闐地區),也是久居長安的畫家。他的畫具有西域畫風,與漢魏以來的傳統畫法迥別。他的表現技法上的特點是「畫外國人物及佛像、菩薩小則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有氣概」(《歷代名畫記》),「用色沉著,堆起絹素,而不隱指」(《畫鑑》)。用色沉著濃重,有明顯的凹凸感,他的這種鐵線描與重設色相結合而有突出立體感的表現方法,不同於「跡簡意潔而雅正」的中原繪畫傳統。其代表作品《功德人物》、《降魔變》、《天王像》等,被認為「構圖宏偉,意境奇妙」、「頗有奇處,身若出壁」。
周昉擅畫佛像畫和仕女畫,皆稱神品。他能虛心聽取民眾的意見並認真修改,如他在畫敬章寺神像時,頃刻間引來京城萬人前來觀看,有言其妙者,也有指其瑕者。他日日有改,經月有餘,直到眾口稱絕,方才停筆。他的人物畫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淨,後人將其人物畫特別是佛像畫和仕女畫的造型尊為周家樣。此外,張萱、楊寧、范長壽、皇甫軫、殷季友、法明等人的人物畫也都各具風格。
從《搜神記》淺談神話的真實性
從《搜神記》淺談神話的真實性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七月十六日】
現在多數人可能對《搜神記》的了解僅限於其作者是干寶,是一本志怪小說。而《搜神記》到底是不是志怪小說,干寶又是何許人也?
干寶是兩晉之際的史學名家。著有《晉紀》20卷,「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史」。而他寫《搜神記》的緣起更是在《晉書》中記載:「寶父先有所寵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於墓中。寶兄弟年小,不之審也。後十餘年,母喪,開墓,而婢伏棺如生,載還,經日乃蘇。言其父常取飲食與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輒語之,考校悉驗,地中亦不覺為惡。既而嫁之,生子。又寶兄嘗病氣絕,積日不冷,後遂悟,雲見天地間鬼神事,如夢覺,不自知死。寶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凡三十卷。」
由此我們知道干寶寫《搜神記》的緣起是在身邊有的神奇經歷,而且《搜神記》的可信度很高。《晉書》中又記載「寶作序以陳其志曰:‘雖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蓋非一耳一目之所親聞睹也,亦安敢謂無失實者哉!’」,這裏干寶的態度是嚴謹的,儘量保證事件的真實性和可考性,即使有一些偏差也是很小的。
實際上歷代都有這樣的真實記載,宋代《太平廣記》就是宋太宗趙匡義下令編纂的,是大學士李昉等13人編著。南朝宋劉義慶撰的《幽明錄》則是記載了晉宋時代新出的故事。包括清朝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記載了當時的許多事情。
每個朝代這樣的記載很多,而作者也多是名聲赫赫的學士。這可能在不斷提醒我們神話的真實性,而且我們也能從作者本身的地位和嚴謹性上感受到作品的真實性。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神傳文化的一部份,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可是在近幾十年邪惡無神論的教育下,要麼這些作品被有意的遺忘,要麼被說成是古人的想像,不發達的神話傳說,或者不斷被篡改去掉了神話的因素。
干寶與《搜神記》
歷史故事:干寶與《搜神記》
作者﹕一斗
干寶是晉朝人。他父親有一個侍婢,很受父親寵愛,但是干寶的母親很是妒嫉。等到父親去世下葬時,母親把那個侍婢活生生推下墓穴埋了,那時候干寶還很小,不懂事。
過了十幾年後,干寶長大了,等到母親去世,打開了父親的墓穴想合葬,發現那個侍婢伏在棺木上,面色容貌居然和生前一樣,用車子載回家,過了幾天甦醒過來,說他父親常常給她拿水和食物,恩情和生前一樣。從此那個侍婢能預言吉凶,都能驗證,後來還嫁人生子。
干寶的哥哥曾經重病氣絕,但過了幾天,身體也不見變僵硬,後來哥哥又醒過來,說看見天地間有鬼神,像是做了一場夢,不知道自己死了。
干寶感慨天地陰陽生死變化,於是搜集天下古今神靈異物之事,整理了三十卷,起名《搜神記》。
(《晉書》)
傲慢
圖說:作者:法國大法弟子Dominique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六月二日】
尺寸: 40X40 cm 和 30X24 cm
說明:作者曾去中國敦煌石窟和北京附近的一所法海寺廟,並以那裏的菩薩畫像為藍本,以礦物質顏料、自然的有機顏色和金,用毛筆在木質的畫板(上面有九層粉筆灰和膠水合成的石膏覆蓋而成)上繪製此幅畫。這是一種起源於拜佔庭(小亞細亞)的傳統的繪畫技法。
傲慢
文/大慶大法弟子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八月十二日】傲慢是神所憎惡的。天主教認為人類有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人類所有的罪惡都是從這七種罪裏生出來的,而傲慢是罪中之首。天使墮落為人,就是因為丟失了謙卑而自滿、自傲,走向對神的悖逆、不順服;佛家《華嚴經》裏面也講到三重障:傲慢、嫉妒、貪慾。目中無神、狂妄自大是人不能成佛的最大障礙。
傲慢被認為是所有罪惡之源。神學家奧古斯丁認為「驕傲乃是世人犯罪最根本的動機。」基督教文學家魯益師認為「人性中最根本的罪、最至極的惡是驕傲。憤怒、貪心、酗酒等所有這些罪行與驕傲相比,立即顯得微不足道。魔鬼之所以變成魔鬼,是因為驕傲的緣故。驕傲導致其它的罪惡,是一種與神完全對立的心靈狀態。」
傲慢,是魔鬼的本性。撒旦曾經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負責在人間放置誘惑,後來他墮落成為魔鬼,被看作是與光明相對的黑暗、邪惡之源。撒旦未墮落前,他是至高的天使,被稱為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天上的美物環繞他,擁有至高的尊榮。撒旦墮落的原因是驕傲,他因美麗而心高,他因智慧氣傲,因極度自戀而反叛耶和華,由天使墜落為魔鬼。可見,神與魔,天堂與地獄的分水嶺之一,就是傲慢。
傲慢,是愚昧與失敗的原因。傲慢者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自視甚高,結果就是心靈的被矇蔽,思想的被迷惑。表現出讓人恥笑的愚昧無知,狂妄無禮。在戰場上恃強輕敵,就不能知己知彼,就很容易失去理智,失去辨別正誤的能力,失去前行的原動力。驕兵必敗,項羽失天下,關羽失荊州原因就在於此。
傲慢,是無知的產物。目中無人的時候,可以說就陷入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狀態。眼睛無法看見天空的廣闊、大海的深邃。心靈體會不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境界。更無從體會在宇宙中,自己只是滄海一粟的渺小。傲慢者自尊為大、自我陶醉,被自己的一點點聰明矇蔽,被自己的一點點成績掩埋。其實,傲慢者正如坐井觀天,固步自封。自欺欺人,坑人害己。
可見,從天堂到地獄,每一項罪行,都與驕傲有關。只要有一點點的驕傲,就會生出目空一切、放縱無禮、忘恩負義、貪婪縱慾、偏見惱恨等許多罪來。所以人不可以驕傲,驕傲是魔鬼,是一個可以使靈魂敗壞,使靈魂墜落的魔鬼。
提婆達多是釋迦族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他生性傲慢,出家後,起初還認真修行,後來因為嫉妒世尊而生叛離心,要求世尊教他神通,遭到拒絕後,就到他處習得神通。提婆達多日漸驕橫,就想要取世尊而代之,在被世尊呵斥拒絕後,他曾經大鬧精舍將蓮花色女比丘尼活活打死,犯下了殺阿羅漢的重罪;還曾借武士,企圖謀害世尊,佛陀感化了武士;他又在街道放狂像,企圖讓大象踩死世尊;後來他居然在山上推下大石要壓死世尊,世尊的腳被小石塊打中,使佛足流血。提婆達多雖然跟隨佛出家十二年,但是因為心中的傲慢與凶殘沒有去除,造下了破壞僧團、加害世尊等惡業,最終,提婆達多不但沒有證得任何聖果,反而墮入地獄。
可見,人心中傲慢的火燄一旦燃燒,不但能亂法害佛,破壞僧團,更能夠燒毀自己。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六月二日】
尺寸: 40X40 cm 和 30X24 cm
說明:作者曾去中國敦煌石窟和北京附近的一所法海寺廟,並以那裏的菩薩畫像為藍本,以礦物質顏料、自然的有機顏色和金,用毛筆在木質的畫板(上面有九層粉筆灰和膠水合成的石膏覆蓋而成)上繪製此幅畫。這是一種起源於拜佔庭(小亞細亞)的傳統的繪畫技法。
傲慢
文/大慶大法弟子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八月十二日】傲慢是神所憎惡的。天主教認為人類有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人類所有的罪惡都是從這七種罪裏生出來的,而傲慢是罪中之首。天使墮落為人,就是因為丟失了謙卑而自滿、自傲,走向對神的悖逆、不順服;佛家《華嚴經》裏面也講到三重障:傲慢、嫉妒、貪慾。目中無神、狂妄自大是人不能成佛的最大障礙。
傲慢被認為是所有罪惡之源。神學家奧古斯丁認為「驕傲乃是世人犯罪最根本的動機。」基督教文學家魯益師認為「人性中最根本的罪、最至極的惡是驕傲。憤怒、貪心、酗酒等所有這些罪行與驕傲相比,立即顯得微不足道。魔鬼之所以變成魔鬼,是因為驕傲的緣故。驕傲導致其它的罪惡,是一種與神完全對立的心靈狀態。」
傲慢,是魔鬼的本性。撒旦曾經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負責在人間放置誘惑,後來他墮落成為魔鬼,被看作是與光明相對的黑暗、邪惡之源。撒旦未墮落前,他是至高的天使,被稱為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天上的美物環繞他,擁有至高的尊榮。撒旦墮落的原因是驕傲,他因美麗而心高,他因智慧氣傲,因極度自戀而反叛耶和華,由天使墜落為魔鬼。可見,神與魔,天堂與地獄的分水嶺之一,就是傲慢。
傲慢,是愚昧與失敗的原因。傲慢者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自視甚高,結果就是心靈的被矇蔽,思想的被迷惑。表現出讓人恥笑的愚昧無知,狂妄無禮。在戰場上恃強輕敵,就不能知己知彼,就很容易失去理智,失去辨別正誤的能力,失去前行的原動力。驕兵必敗,項羽失天下,關羽失荊州原因就在於此。
傲慢,是無知的產物。目中無人的時候,可以說就陷入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狀態。眼睛無法看見天空的廣闊、大海的深邃。心靈體會不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境界。更無從體會在宇宙中,自己只是滄海一粟的渺小。傲慢者自尊為大、自我陶醉,被自己的一點點聰明矇蔽,被自己的一點點成績掩埋。其實,傲慢者正如坐井觀天,固步自封。自欺欺人,坑人害己。
可見,從天堂到地獄,每一項罪行,都與驕傲有關。只要有一點點的驕傲,就會生出目空一切、放縱無禮、忘恩負義、貪婪縱慾、偏見惱恨等許多罪來。所以人不可以驕傲,驕傲是魔鬼,是一個可以使靈魂敗壞,使靈魂墜落的魔鬼。
提婆達多是釋迦族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他生性傲慢,出家後,起初還認真修行,後來因為嫉妒世尊而生叛離心,要求世尊教他神通,遭到拒絕後,就到他處習得神通。提婆達多日漸驕橫,就想要取世尊而代之,在被世尊呵斥拒絕後,他曾經大鬧精舍將蓮花色女比丘尼活活打死,犯下了殺阿羅漢的重罪;還曾借武士,企圖謀害世尊,佛陀感化了武士;他又在街道放狂像,企圖讓大象踩死世尊;後來他居然在山上推下大石要壓死世尊,世尊的腳被小石塊打中,使佛足流血。提婆達多雖然跟隨佛出家十二年,但是因為心中的傲慢與凶殘沒有去除,造下了破壞僧團、加害世尊等惡業,最終,提婆達多不但沒有證得任何聖果,反而墮入地獄。
可見,人心中傲慢的火燄一旦燃燒,不但能亂法害佛,破壞僧團,更能夠燒毀自己。
美貧富懸殊兩極 女性尤為艱難
美貧富懸殊兩極 女性尤為艱難
【記者唐雲舒/綜合報導】貧富差距擴大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現象,連以提供公平環境、人人均可創造財富著稱的美國也面臨考驗。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與其餘99%人口之間的收入差距創下歷史新高,而挑起家計的女性更是弱勢中的弱勢。
BBC中文網2013年9月10日報導,據2012年的稅務資料,美國最富1%人口的年收入占全民總所得的1/5,超過1927年的歷史新高。30年來,貧富差距一直在攀升。
分析表示,二戰剛結束時的美國,只要勤奮努力,每個人都能實現安居樂業的「美國夢」。但近幾十年來,政府政策更有利於富豪,受薪階層的收入卻因為通膨等因素持續縮水。除非政府政策大轉彎,否則財富將持續流向極少數人。
世界經濟論壇已把收入差距拉大、結構性失業等議題列入2014年全球領袖最須關注的10大趨勢之中。
此外,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記者席萊佛近日發表的研究顯示,雖然男女差距在社會各領域已大幅縮小,全國最低時薪近2/3幾乎都是女性勞工。其中70%以上的人不享有帶薪病假的福利,這類女性僅依賴最低工資勉強度日餬口。如果一個家庭的主要或唯一收入來自母親,且家中有未成年子女,40%左右全職女性的平均收入僅為男性的77%。
據估計,美國目前有4,200萬婦女及她們的2,800萬未成年子女深陷財政困難。席萊佛表示:「這些婦女已經竭盡全力,但她們的家庭仍難以達到小康的生活水準。」
BBC中文網2013年9月10日報導,據2012年的稅務資料,美國最富1%人口的年收入占全民總所得的1/5,超過1927年的歷史新高。30年來,貧富差距一直在攀升。
分析表示,二戰剛結束時的美國,只要勤奮努力,每個人都能實現安居樂業的「美國夢」。但近幾十年來,政府政策更有利於富豪,受薪階層的收入卻因為通膨等因素持續縮水。除非政府政策大轉彎,否則財富將持續流向極少數人。
世界經濟論壇已把收入差距拉大、結構性失業等議題列入2014年全球領袖最須關注的10大趨勢之中。
此外,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記者席萊佛近日發表的研究顯示,雖然男女差距在社會各領域已大幅縮小,全國最低時薪近2/3幾乎都是女性勞工。其中70%以上的人不享有帶薪病假的福利,這類女性僅依賴最低工資勉強度日餬口。如果一個家庭的主要或唯一收入來自母親,且家中有未成年子女,40%左右全職女性的平均收入僅為男性的77%。
據估計,美國目前有4,200萬婦女及她們的2,800萬未成年子女深陷財政困難。席萊佛表示:「這些婦女已經竭盡全力,但她們的家庭仍難以達到小康的生活水準。」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說憂
說憂
文/西如
「憂」是中醫所說的七情之一。中醫認為憂鬱過度,不只是影響健康,還會危及寶貴的生命。
一個人處於憂心忡忡的狀態,就會寢食難安。唯有「患解憂除,然後食甘寢寧,居安游樂。」(《淮南子》)與舊雨新知、三五好友,天南地北地談東說西;登高山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才能心曠神怡,遠離寂寞,始可豁然開朗。亦唯有針對「憂」的產生原因,從而抒解「憂」的方法,才可「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如果一個人愉快地生活,歡樂地活動,對未來也滿懷樂觀,那他就會忘掉任何憂愁。
三國時,嵇康有云:「憂喜不留於意。」即告訴人們遇到可憂或可喜之事,不把它當一回事,不放在心上,自然就會無憂無愁,心廣體胖;管仲也說:「去憂莫若樂」,就是說,欣賞音樂,可以淨化心靈,去掉憂愁。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寫過一篇《憂箴》,對我們理解和看待「憂」有莫大的幫助。其意思是,每一個人都會有憂的情緒,即「憂可無乎?無誰以寧。」柳宗元還告訴我們一些對待「憂」的小方法,但在他看來,處理「憂」更需大方法,即憂慮不在有無,而在憂慮是否合乎道理,如果「所憂在道」,那就可以預測吉凶禍福,從而使人減少因犯過錯而憂心如焚的機會。柳宗元這些說法,是希望我們對「憂」應當採取正確態度和方法,吾人將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筆者有詩云:
憂心可喪志,煩惱會傷身。
不忮亦毋悔,不求於別人;
求人不為己,憂道不憂貧;
不欲於聞達,只想做順民。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白居易的詩
文/靜遠
白居易受儒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立志「兼濟天下」,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愛戴,他蘇州刺史離任時,數十萬蘇州百姓揮淚相送,出現「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別蘇州》)的感人情景。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會時弊,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他著名的作品《賣炭翁》、《杜陵叟》、《紅線毯》等,都體現出對百姓關愛、同情的善念。他不僅自己虔心修行,還大力倡導以佛家慈悲濟世的精神善化眾生。他用自己的俸祿請人彩繪大型天國世界圖、佛像、神像、印佛經,勸勉人們要敬奉神佛。其詩境無不是詩人高尚而祥和心境的自然流露,如他寫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春天美景,「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李次第開」的生意和生機。
王維詩歌
文/靜遠
王維「篤志奉佛」,潛心修道,曾任職尚書右丞,每天退朝回府,便靜心誦讀佛經,並向周圍人勸善。其詩有一種空明澄淨、清幽絕俗的美,皆是受佛家思想的薰陶。如他寫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用「水窮」、「雲起」兩個意象,把自我融入宇宙的流變之中,以「行到」、「坐看」表現隨遇而安的自然和諧。就是個體生命與大宇宙融為一體,將小我融入「大我」,「大我」就是大宇宙中。他在《鳥鳴澗》中寫道:「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詩人在這裏描繪出春天山澗夜晚的靜謐,一個「驚」字喚醒了一個息息相通的世界,創造了「鳥鳴山更幽」的境界。他以清靜之心去觀照自然,去包容萬物,如他在《漢江臨泛》中寫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江水天際,好像流出了天地之外,遠山濛濛,若隱若現,若有若無。江流無盡,遠山濛濛,給人以無盡回味的餘地。
山水詩「空」不僅是自然表徵,也是詩人心靈與自然交融的內在特徵。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融文學、繪畫、音樂的意境於一體。他在審美上以虛靜為懷,詩人心中安然自得,充滿光明,以這種心境去觀察景物,景物也呈現出空明的景象:「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以動襯靜,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靜。「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細緻的描繪出人在山色濃翠欲滴的山路上行走時那種微妙的濕衣之感。「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描繪出新雨滌去山中塵埃而癒益清明,松間浮動著纖纖月波,清泉在山澗流淌,真乃秋天裏的春天!使人在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自然造物的生生不息,心靈得到淨化。王昌齡寫的「靜坐山齋月,清溪聞遠流」,孟浩然寫的「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也表現出詩人所追求的一種纖塵不染的空明境界。總而言之,在儒佛道思想影響下,盛唐山水詩人以一種最樸素自然的語言實現了曲盡物態與妙寫心境兼得而美的詩學目的,以一種最平和坦然的風度體現出兼容並蓄而高瞻遠矚的時代精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