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肉桂食療與藥用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肉桂,又名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樹皮,芳香可作香料,味甜而辣,能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對於命門火衰,腹痛泄瀉,腰膝冷痛,虛陽浮越,效果顯著。

肉桂為辛熱藥,用量不宜過大,若頓服大劑量,會有頭暈、眼澀、尿少、乾渴等毒性反應。 

肉桂食療 

肉桂可用於食療,如羊肉肉桂湯,用兩錢肉桂置於1斤燉肉中,燉熟之後,湯與肉都可以起到溫脾胃、暖腰膝、治腹冷、消氣脹的作用,很適於冬日服用。 

若平時就有胃脹氣、胃寒痛的現象,可用肉桂粉一錢直接溫開水調服。肉桂也可與茶飲一同使用,將肉桂一錢~兩錢,加入紅糖、茶葉,煎煮服用,對於經腹痛者有一定療效。

使用宜忌 

肉桂是溫熱性的,如有口渴、咽乾舌燥、鼻子出血等熱性症狀,或體內有發炎時,都不宜服用;乾燥症、紅斑狼瘡、癌症、結核病、更年期症狀、慢性肝病、大便燥結、痔瘡等等,都不宜服用肉桂。

平時就畏寒怕冷、四肢發涼、胃寒冷痛、食欲不振、嘔吐清水、腹部隱痛、腸鳴泄瀉者,吃一點肉桂,很有幫助,還有婦女產後腹痛、小腹發涼冷痛、陰疽潰瘍久不收口者,也可服用肉桂。 

冬天適合使用肉桂,夏天天氣太熱,要小心使用。懷孕三把火,肉桂性熱活血,易損胎氣,因此孕婦要慎食。 

明代醫家倪朱謨編纂的《本草匯言》中提到:「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凡元虛不足而亡陽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吐嘔泄瀉,或心腎久虛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衝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滿脹……使陽長則陰自消,而前諸證自退矣。許多沉寒痼疾,使用肉桂後,自然陰消陽長,症狀改善。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談牙齒




談牙齒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古人重視牙齒,認為是生命之根,齒,始也,出齒意味著生命的開始,如植物的發芽,破土而出,芽者牙也,因而小孩長出乳齒,父母歡喜異常,意味著生命成長茁壯。

人若有一口好牙,也是健壯長壽的象徵,《爾雅·釋詁》:「齒,壽也。」《禮記》中提到:「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然則齒是年之別名,人以年齒相次列,以爵位用次列,亦名爲齒,故云齒列也。」古人多以齒為配飾,如用一串齒做項鍊,陶器壓齒紋作裝飾,軍旗用「牙旗」,軍旗邊用牙形作裝飾,表軍威之盛,軍旅之生生不息。

古人自古就重牙齒的保養,數千年前就認識齲齒的問題,並探索保養治療方法。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一個牙病醫案:「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淳于意,漢初著名醫學家,因其曾任太倉令,故世稱倉公。倉公向公乘陽慶學醫,公乘陽慶年邁無子,收倉公為徒後,將己藏的黃帝、扁鵲脈書傳授給他。數年後,倉公成為名醫。倉公用針灸與漱口之法治好了齊中大夫的齲齒,認為齲齒的病因是中了風邪,還由於飯後不漱口的原因。

漱口是預防齲齒的一項很重要的方法,《禮記》中有記載:「雞初鳴,咸盥洗。」這裡的盥洗就包括了漱口在內。倉公用苦參湯漱口治療齲齒病;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提到,「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牙蟲是蟲食於牙,牙根有孔,蟲在其間,亦令牙疼痛。食一牙盡,又度食餘牙。」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中提到:「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扣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明朝徐春甫編纂的《古今醫統大全》中提到:「漱齒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飲食之毒,餘積於齒縫中,當於夜下洗刷,使垢穢不藏於齒縫,齒自不壞矣,故云晨漱不若夜漱,此善於養齒者。今觀智者,每日飯後必漱,及晨晚通有五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斯存養之功可見矣。」大體說來,古人漱口多用鹽水、茶水、酒與藥水。

揩齒也是潔淨牙齒的一個方法,唐宋時期,人們常用柳枝揩齒,具有去風、消腫、止痛的作用,將柳枝一頭咬平、咬裂成刷狀,漱口時對牙齒做上下、內外揩擦,也有的配上牙粉揩之。古時的牙粉同時可治齒與潔牙雙重作用,如《普濟方》記載牙粉詩一首:「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熟地黃。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煉。上各二兩。除青鹽一味外。其餘藥味。並碎銼。新瓦罐兒盛其藥。用瓦蓋合罐口。……常用此藥,年至八十以上,面如童子,髭鬢甚黑,齒落重生。」這其中用到皂角、生薑、升麻、地黃、旱蓮、槐角、細辛、荷葉、青鹽等九味中藥,用於揩牙,有芳香化濁、燥濕清熱、除穢潔齒之功,還有烏髮固齒之效。

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提到:「清旦用鹽刷牙,無齒疾。」《唐瑤經驗方》中記載的牙粉是:「青鹽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碗,煎汁二碗,煮鹽至乾,炒研,日用揩牙。」北宋翰林醫官院王懷隱等人編纂的《太平聖惠方》進一步將牙粉改成了牙膏,「槐枝膏……槐枝半斤(半寸銼),柳枝半斤(半寸銼),桑枝半斤(半寸銼)。制法 上以水1斗,煎至3升,濾去滓,慢火熬膏,入後藥末,青鹽1兩(研),芎(末)、細辛」刷牙工具也不斷改進,先用手指,再用柳枝,宋代出現了牙刷,如宋人周守中的《養生類纂》:「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這牙刷是用馬尾巴加工的,很硬,不小心能刷出滿嘴血來。

牙病也可用內服藥調理,如牙齦腫痛,常用瀉陽明胃火與滋陰的方法治療,或治本,或治標,或標本兼治。「牙痛不是病,疼來真要命」,牙齒要好好保養,才能飲食消化正常,從古人探詢牙病治療的過程,就知牙齒的健康是很受重視的。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醫美容

中醫美容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美容歷史悠久,早在殷商時代,就有人用錫粉化妝,用紅蘭花葉搗汁凝成胭脂;古代文獻已記載不少藥名,《詩經》中載藥50餘種,《山海經》收藥120餘種,屈原《離騷》載香草或芳草50餘種,其中有許多為藥物,包含一些美容作用的中藥。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記載柏子仁、人參、黃耆、杜仲、芝麻等具美容作用中藥20餘種;三國時孫權的兒媳鄧夫人被刀刺傷面頰,大夫用白獺脊髓、硃砂、琥珀等中藥調配敷治,不留傷痕,且容貌依舊嬌艷動人;魏文帝曹丕使用過一個生髮方,包括當歸、黃耆、川芎、白芷、白芍、防風、辛夷、地黃、藁本、薤白、麻油、馬油,可補血祛風,血足而髮生,風祛而髮不落,不但可護髮,還可讓白髮變烏髮。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長期用芡實為主食,老而不衰,芡實益腎固精,健脾止瀉,可代替飯食。

明代太醫院董宿輯錄的《奇效良方》,其中有古代宮廷有「容顏不老方」,詩云:「一斤生薑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丁香沉香各半兩,四兩茴香一起搗,煎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藥勝似寶,每日清晨飲一杯,一世容顏不易老。」生薑性微溫味辛,可健脾胃、散風寒,大棗可補脾胃、益氣血,白鹽味鹹能入腎滋陰,甘草調和諸藥,丁香、沉香、茴香能芳香理氣,溫暖脾腎。

〈還少丹〉選自《楊氏家藏方》,宋楊倓編纂,收錄楊家家藏珍貴方劑一千多方公諸於世,福澤後人。序中有言:「今余之所得,多良醫之深藏而不語人者也。方將使人家有是書,集天下良醫之所長,以待倉猝之用,不亦慈父孝子之心乎!」〈還少丹〉是著名的抗衰老方劑,能大補心、腎、脾、胃四經虛損,方中有肉蓯蓉、巴戟天、小茴香、楮實等溫腎助陽,熟地黃、枸杞、山茱肉、五味子等滋生腎水,是抗衰老、青春永駐的首選之方。

〈扶桑至寶丹〉也是強身抗衰老,護髮烏鬢名方,組成非常簡單,就桑葉與黑芝麻兩味,再加上蜜、蒜、鹽、酒等調成丸藥服用。

〈益壽永貞膏〉是明成祖朱棣常服之方,由地黃、人參、枸杞、天冬、麥冬、茯苓等組成,加上白蜜做成膏或丸,能補益身體、延緩衰老、容顏美好、青春長駐,因而有「益壽永貞」美名。

清朝的美容不限於面部增白與抗衰老,還很重視固髮、烏髮,慈禧常使用的的〈香髮散〉有止癢、淨髮、養髮、固髮的作用,成分有零陵香、玫瑰花、辛夷、細辛、公丁香、山奈、白芷、檀香、甘草、大黃等。以上藥研成細末,用蘇合油(金縷梅科植物蘇合香樹所分泌的樹脂)拌勻塗髮,據說慈禧用此方多年,青絲不落。

中藥美容常用中藥有如當歸、牡丹皮、川芎、人參、蘆薈、白芍、黃連、阿膠、吳茱萸、紅花、甘草、杏仁、海藻、丹參、珍珠、花粉、靈芝等,綜合性的作用可說有消炎抗菌、預防粉刺、潤膚除臭、減少頭皮屑等,有內服,有外用,這方面在現代社會仍是一片藍天,還有很多可發揮的空間。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