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醫師講堂】飲食五味的生剋




【醫師講堂】飲食五味的生剋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食物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功效,雖有酸甜苦辣之分,但中醫講究的是五味入五臟,不同性味歸到不同的臟腑與經絡,因此中醫強調飲食要講究味道。

《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提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酸,如:梅子、山楂、柳丁等,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又能抑肝火、補肝陰,為肝的最愛;辛味食物,有:蔥、薑、蒜等,可發散風寒、行氣止痛、宣洩肺氣,防止外邪犯肺;苦味入心,如:苦瓜、蓮心等,可清熱瀉火,緩解因心火旺導致的失眠、煩躁等問題;鹹入腎,還可軟堅散結,如:海帶、海藻、紫菜等,與腎氣相通,還能滋養腎精;肝入脾,如:山藥、南瓜、米飯、紅薯等,可調養氣血、調和脾胃。

萬物皆有相生相剋,若五行中有過偏、過盛,那麼五臟間的平衡制約就會被打亂,如《彭祖攝生養性論》中提到:「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如:酸能入肝,也能補肝,但酸多卻傷脾,因為過多的酸味讓肝氣偏勝,又五行中肝木剋脾土,剋犯脾胃,就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腹瀉、腹痛等。又例如:《黃帝內經》中提出「多食酸,而肉胝皺而唇揭」,也是因為脾主肌肉,其華在唇。消化功能不好,大便稀溏腹脹的,不可過食酸。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因多食辛辣讓肺氣偏勝,剋伐肝臟,影響肝血,又肝藏血,肝主筋,肝受剋伐,便產生筋急爪枯的問題,還有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視物模糊等,都是肝血虛的症狀,因此辣也不能過服。

苦入心,苦吃太多讓心亢剋肺,又肺主皮毛,因而產生皮膚沒有光澤,毛髮脫落,即「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的問題。這尤其在感冒、咳嗽、咳痰等肺氣虛的病人,不可過食苦,感冒才好得快。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因水剋火,過鹹讓腎氣過盛而剋制心氣,血脈凝聚,臉色變黑。心氣虛,如:心悸、氣短、胸痛的,不可過食鹹。「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也是因過多的甜食會引起脾氣偏勝,剋伐腎臟,又腎主骨,其華在髮,過甜讓頭髮失去光澤、落髮,也有骨傷疼痛等問題。

由上述可以看出,五味各具功效,但是對某一味過於偏嗜,是不可取的。

傳統中醫講究中庸之道,凡事要講究一個度。五味人臟,適量、均衡才能補益臟器,但如果偏嗜某一味,或者說某一味過重,都會傷害相應的臟器。

《素問•五臟生成》中有言:「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過食甘味會傷害到腎臟,引起骨骼疼痛不能站立,頭髮脫落。因為,甜味在五行中屬於土,腎屬水,脾土太過就會克制腎水。

所以人體只有五味均衡,身體才會健康。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平時應當慎重調整飲食五味,使它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這樣才能骨骼結實強壯,筋脈柔和靈便,氣血充足流暢,肌肉豐滿,皮膚細膩。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中醫調理兒童過動症




中醫調理兒童過動症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有些小朋友總是特別的頑皮,平時顯得活潑好動,不論什麼場合都不受控制,在學習上卻非常吃力和困難。這些小孩很難帶,不好管教,父母成為易打罵孩子,有點虐童傾向的父母。

這些小孩也常做出無力的吶喊,「我哪裡錯了?」其實這是典型的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給兒童的成長發展帶來極大的傷害。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又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一般在7歲以前就表現出來,8~
10歲為發病高峰期,男孩女孩比約為51,學齡期兒童5%患有過動症,以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為典型表現。

過動並非好動,過動是沒有目的、不分場合、不受控制的,也無法用單純的教育來矯正。好動是有目的動,能分清場合,也能遵照父母親的管教去做。

過動症患兒由於注意力難以集中、好分心,因此學習成績不理想,常有自卑、憂鬱、孤獨的心態,不喜歡上學,父母對患兒施壓,影響親子關係,患兒有學習、社交、品行問題,意外傷害比率增加,交通事故增加,犯罪率也增加。

過動症隨著年齡增長,症狀可以減輕,但是注意力不集中與衝動仍然明顯,六成的患兒症狀會持續到成人期,而成人過動症多數成為衝動型或反社會型人格。過動症的矯正,要抓住黃金期,在小學階段予以及時矯正。

中醫治療過動症

中醫認為,過動症是先天稟賦不足,加上後天失養,情志失調,病位在心、肝、脾、腎。社會壓力的增加,讓情志因素成為重要的致病原因。患兒多家長溺愛,加上教育不當,很容易出現心理失和;家長期望高,要求嚴,但課業繁重,讓患兒鬱積在心;患兒多挑食偏食,久之脾胃受損,肝臟陰陽失調,疾病乃生。

若患兒急躁易怒,衝動任性,五心煩熱,表現為肝腎陰虛,可用杞菊地黃丸加上龍骨、龜板滋養肝腎、寧神定志。若患兒神思渙散,注意力不集中,神疲乏力,體型消瘦或虛胖,偏食納少,面色無華,表現為心脾兩虛,可用歸脾湯,加上甘麥大棗湯,養心安神,健脾益氣。若患兒煩躁不寧,懊憹不眠,口苦便祕,表現為痰火內擾,可用黃連溫膽湯,加上鉤藤、龍膽草,清熱瀉火,化痰寧心。

過動症的小孩,要保證患兒規律的生活,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營養也要注意,補充蛋白質、水果與蔬菜,避免食用有興奮性與刺激性的飲料,控制上網遊戲和電子遊戲時間,儘量安排有意義的活動,避免依賴網路、電子遊戲打發時間。

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金銀花為忍冬科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在中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夏初當花含苞未放時採摘,陰乾。生用,炒用或製成露劑使用。

金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功效為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金銀花是常見的清熱藥,很多風熱感冒藥都有金銀花的成分。它性甘寒氣芳香,清熱而不傷胃,透達又可祛邪,既能宣散風熱,還可清解血毒,用於各種熱性病,如發燒、發疹、發斑、熱毒瘡癰、咽喉腫痛等症,效果顯著。

金銀花的解毒作用,如癰腫疔瘡、腸癰肺癰等,均有清熱解毒、消炎作用,臉上經常長痘痘,就可以喝金銀花茶。

金銀花有抑菌、抗菌的作用,對肺炎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綠膿桿菌、結核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變形鏈球菌等都有作用,對於流感病毒、孤兒病毒、疱疹病毒、鉤端螺旋體等均有抑制作用。

金銀花還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金銀花的疏熱散邪作用,對於風熱初起,或溫病剛開始,身熱頭痛、心煩少寐、神昏舌絳、咽乾口燥等有一定作用。

對於熱毒痢疾、下痢膿血、溼溫阻喉、咽喉腫痛等,金銀花有涼血止痢的作用。喉嚨發炎、喉嚨腫痛等,都可服用適量的金銀花調理。

關於金銀花,《本草拾遺》指出:「主熱毒、血痢、水痢,濃煎服之。」《本草綱目》:「一切風溼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諸惡瘡。散熱解毒。」

因為金銀花是清熱藥,是凡脾胃虛寒、氣虛瘡瘍膿清者,都應忌用。

忍冬藤,是忍冬的莖葉,又名銀花藤,其性味功效與金銀花相似,可作為金銀花的代用品,但解毒作用不及金銀花,卻有通經絡的作用,常用於風溼熱痹、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等。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酒槽鼻的中西醫治療




酒槽鼻的中西醫治療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酒槽鼻(Rosacea),又稱玫瑰痤瘡,是一種以臉部紅斑和丘疹為特點的慢性皮膚病。通常以臉頰中部連及面頰、鼻子或前額的發紅為初始症狀,也可能累及脖子、胸部、耳朵和頭皮。在一些病例中,額外的症狀有如半永久性泛紅、毛細血管擴張、紅色隆起狀丘疹以及膿包、灼燒刺激感。

酒槽鼻初期,臉部容易變紅、微血管輕微擴張;中期表現如青春痘般,並且有較嚴重的微血管擴張;晚期表現病灶有結節狀硬塊、鼻瘤。

酒槽鼻多見於中年人。《黃帝內經》中提出:「脾熱病者,鼻先赤。」「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皶:粉刺。痤:痤瘡。《諸病源候論》中提出:「此由飲酒,熱勢衝面,而遇風冷之氣相搏而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皰匝匝然也。」

因此酒槽鼻主要是肺胃積熱,鼻及鼻部兩側為肺胃兩經之處,是凡飲食不節、嗜酒過度,肺胃積熱上蒸於面,或遇風寒外束,氣血運行不暢,血瘀凝結於肌膚。患者有時會伴有口渴、喜冷飲、消穀善飢、口臭、大便乾燥、小便黃等症狀出現。

現代醫學的治療,與青春痘相去不遠,可以給予口服或外用抗生素,通常是四環黴素(tetracyclines)或甲硝唑(metronidazole)等,非常嚴重患者,可考慮給予異維A酸(isotretinoin)或進行醫學美容,尤其是鼻瘤患者。

中醫治療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常用藥有如枇杷葉、桑白皮、梔子、黃芩、槐花等。平時應忌辛辣、酒等刺激物,經常保持大便通暢。

《東垣十書》提出:「諸陽聚於頭,則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央,而陽明起於額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陽部,皆為至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熱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氣蒸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冷,為陰氣所搏,污濁凝結,滯而不行,宜其先為紫而後為黑色也。」這裡提出面鼻部陽氣旺盛,喝酒大熱峻急,若遇冷風或冷飲,面鼻部會因瘀滯而先紫而後黑。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黛玉失眠與天王補心丹




黛玉失眠與天王補心丹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多愁善感,經常有失眠的問題,特別在精神受刺激後,更加明顯。《紅樓夢》第27回:「那林黛玉倚著床欄杆,兩手抱著膝, 眼睛含著淚,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有一位和尚,授經講道非常認真,但夜間睡不穩,心力勞瘁,神仙知道後,為感念他的辛勞,託夢給他,傳授了一劑仙方,和尚服用後,精神百倍,睡眠安穩,效果非常好。這個仙方被記載在經書中收藏流傳下來,並命名為「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丹的成分有天冬、人參、茯苓、玄參、丹參、遠志、桔梗、當歸、五味子、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功能養心安神、滋陰清熱。治療心腎陰虧血少,虛火內動(心腎不交)。對於健忘怔忡、心煩少寐、夢遺失精、口舌生瘡、大便秘結等都有效。

天王補心丹對考生是很好的,因為一般的考生都火氣比較大,服用天王補心丹可增加記憶力,有很大的幫助。天王補心丹好處雖多,但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用,因為藥性較為滋膩,對於脾虛便溏者應慎用。

由於內傷引起的失眠,多由情志不舒、陰虛火旺、心腎不交、痰熱內擾所引起。陰虛火旺的失眠,可用天王補心丹,或黃連阿膠湯等滋陰清熱的藥物。

天王補心丹配伍嚴謹,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思慮憂愁則傷心,神明受傷而主不明,主不明而十二官危,出現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衰則火為患,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虛煩心悸、睡眠不安、虛熱盜汗,又需要滋陰清熱。

天王補心丹中,生地滋陰清熱以安神為主;玄參,天冬,麥冬,滋陰並助生地滋陰清熱為輔;丹參,當歸養血以安神;人參,茯苓益氣以安神;柏子仁,遠志,五味子,酸棗仁養心寧心安神皆為佐也;桔梗載藥上浮。諸藥合用,共成滋陰清熱安神之劑。

林黛玉多愁善感,經常失眠。在《紅樓夢》第26回,寫到黛玉去怡紅院找寶玉,敲門後,ㄚ環沒聽清楚是誰,還使性子說:「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進人來呢!」「黛玉聽了這話,不覺氣怔在門外。待要高聲問他,逗起氣來,自己又回思一番:「雖說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樣,到底是客邊。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現在他家依栖,若是認真慪氣,也覺沒趣!」一面想,一面又滾下淚珠來了。」後來又聽到一陣笑語聲,竟是寶玉、寶釵二人,黛玉心中越發動氣,獨自在牆角邊花蔭下,悲悲切切,嗚咽起來。當天晚上,黛玉就睡不著覺了。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神農嘗百草 始有醫藥


神農嘗百草 始有醫藥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司馬遷《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道:「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司馬遷肯定了中國醫藥學創始於神農時代。

《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素問》、《靈樞》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內容包括攝生、陰陽、臟象、經絡和論治之道,內容以黃帝與諸位臣子問答的方式行文,論對涉及岐伯、鬼臾區、雷公、少俞、少師等,被視為中醫理論的基石與圭臬。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本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長居姬水,後改姬姓,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生而神靈,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首戰炎帝,復戰蚩尤,以德號召天下,尊為天子。

黃帝時期發明很多,如用堅石做兵器,造舟車,染五色衣賞,嫘祖養蠶,倉頡造字,伶倫製樂器,羲和與常羲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

《神農本草經》取周天之數,收錄了365味藥物,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對於藥物的出產地點、別名、形態、藥性與功能等,都作了簡要的敘述;還概括了用藥基本原理、配伍、禁忌,對藥物的炮炙也作了說明。如大黃,功效是「盪滌腸胃、推陳出新、通利水榖、調中化食」,語言流暢生動。南朝陶弘景為《神農本草經》做注,並補充《名醫別錄》,編定《本草經集注》共七卷,把藥物的品種數目增加至730多種。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收錄藥物1890種。清康熙年間又編纂《本草品匯精要續集》,藥物資料主要來自《本草綱目》,增補藥物990種。

伊尹,別稱阿衡,姓伊,名摯,為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道家人物之一,也是廚祖。元代醫家王好古撰有《湯液本草》一書,堅信湯液就是伊尹所創立的:「神農嘗百草,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化,以救性命之昏劄,以為萬世法,既簡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農,得立法之要,則不害為湯液。」

伊尹著《湯液經》。有一部敦煌石室唐寫卷子本的傳抄本——梁陶弘景《用藥法要》,該書說:「諸名醫輩張機……等,咸師式此《湯液經》法。」並細數了其中的大小青龍湯、大小白虎湯、大小玄武湯、大小陽旦湯、陰旦湯等。王好古曾說:「殷伊尹用《本草》為湯液,漢仲景廣《湯液》為大法,此醫家之正學,雖後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清代醫家陳修園也指出:「明藥性者,始自神農,而伊尹配合而為湯液。仲景《傷寒》、《金匱》之方,即其遺書也。」

何謂毒藥


何謂毒藥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秦漢之前,中國人將一切藥物都稱為毒藥,這令人難以想像。

《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毒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黃帝內經》:「治宜毒藥攻其內也。」對於神農嚐百草,西漢《淮南子脩物訓》:「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 食蠃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如果神農一天嚐了70種毒草,如曼陀羅、烏頭等,那他還能活嗎?

所謂是藥三分毒,藥都有其偏性,正因其偏性方能治病。如伐木用其刃薄,鑽孔取其椎尖,火烹用其烈焰,水浴柔而無形。人患病是因身體出了偏差,以藥物之偏糾正體質之偏,即所謂以毒攻毒的目的,為的是要恢復人體陰陽平衡,平則為福,疾病退矣。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

古人治病,首用砭石、灸焫、九針、按蹻、祝由,不得已而用藥物,用則不避猛烈。《黃帝內經》中提到:「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這裡提出,西方之人,體質剛強,營養很好,有很好的體魄,不容易生病,但是一旦生病,就比較嚴重,針灸、按摩已無濟於事,必須用攻伐之劑以肅其內,於是西方人發現了許多「毒藥」。

自古以來,用藥治病正是糾其偏,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

藥皆有其偏性,若藥病相投,巴豆、砒石無妨,但若藥病不投,人參、甘草皆可殺人。如麻黃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若是外感風寒,惡寒無汗、頭身疼痛等表實證,使用麻黃,藥到病除;若沒有病,拿麻黃當飲料喝,弄不好會大汗亡陽,無事搞出病來。因此藥不可亂吃,藥物皆有其偏性。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