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診病是四字決病,望聞問切。

中醫診病不用儀器,全憑目視、耳聞、口問、手摸,詩書藥囊走天涯。西醫診斷需化驗、儀器透視掃描、現代科技琳瑯滿目,缺一不可。

望是觀形,項目很多,如望神、望色、望皮膚、望身形、望動作、望姿態、望大小便、望舌,望舌還包括辨舌色、舌態、舌苔、舌質,其中的變化還有潤、燥、糙、滑、厚、薄、膩、腐、剝落、有根、無根等。
聞是聽聲嗅氣,聽語聲強弱、虛實、清濁、聽譫語、鄭聲、呼吸快慢、強弱、緩急、粗細、咳嗽聲、嘔吐聲、呃逆聲、嘆息、緩氣、嗅口味、鼻氣。
問主要是問病。明代醫家張景岳有〈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切主要是診脈。現在的診脈技術,主要由大醫家扁鵲所奠基,司馬遷曾經說過:「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古時診脈,要三部九候,至少要診12處,三部脈是指人迎、寸口和趺陽脈,再把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自扁鵲後,簡化遍診法,一般只侯寸口脈,稱為「獨取寸口」。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中、沉三侯,共為九候。
西晉王淑和《脈經》問世後,切脈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王淑和總結了24種脈象: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24種,還把脈、症、治三者結合起來,特別是《脈經》出現於玄學氾濫的魏晉時代,就顯得格外可貴了。
患者常常以切脈衡量醫家水明的高低,也有許多醫醫師豪言,不用病家開口,切脈知病根源,其實這是不完全的。因為中醫論病是「四診合參」,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神聖工巧,四能必備,缺一不可,以望為首要。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黃耆為補藥之長

黃耆為補藥之長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實皮毛,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之痛(元素)」,「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躁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

在這李時珍提出方劑《保元湯》甘溫除大熱的功效,由人參、黃耆、甘草,加上少量的肉桂,對於虛損勞怯、元氣不足、倦怠乏力、少氣畏寒,甚至對於小兒痘瘡,不能發起灌漿者,都有效。

黃耆有增強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降壓,與廣泛的抗菌作用,對於表虛自汗,表氣不固汗出,可用黃耆配白朮、防風;若為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對於急性腎炎水腫,可與防已、茯苓、白朮合用,如有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可與黨參、白朮、茯苓同用。若陽氣虛弱,瘡瘍久不潰,有促進潰破用,可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若瘡瘍潰破,久不收口,要生肌收口,可與銀花、皂刺、地丁同用。對於肺氣咳喘,痰壅於肺無力咯出,可與紫菀、款冬同用;對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脫肛、子宮脫垂,可與黨參、白朮配伍。

〈黃耆紅棗粥〉,是將黃耆、黨參、紅棗、白米共同煮粥,對於脾虛氣弱、體倦乏力、飲食減少與容易感冒有效;〈黃耆粥〉是用黃耆、陳皮、白米共同煮粥,可健脾養胃、補益元氣。


黃耆甘溫,是百姓經常食用的天然品,民間流傳:「常喝黃耆湯,防病保健康」,常用黃耆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保健作用。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脾虛的症狀

脾虛的症狀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脾掌管人體的消化功能,把飲食的精華運輸到全身。脾虛是中醫常用的一個術語,會引發身體一系列的症狀。

食慾不好

脾的功能是消化與吸收,吸收的食物,轉化成人體能夠被利用的營養物質,為人體新陳代謝提供能量。

人體在夏季溼熱的環境,容易受到影響,出現食慾不振與消化功能下降的問題。有些人有較強的飢餓感,但吃一點東西後就容易有飽脹感,這是胃強脾弱的表現。如果長期食慾不振,就是脾虛的表現。

舌苔的變化

健康的舌頭是色紅且潤澤,舌面一層薄苔,輕薄乾淨。若舌邊緣已出現明顯齒痕,表脾虛或氣虛;若舌苔白厚,滑而溼潤,表體內有寒,溼氣較重;若舌苔粗糙且厚,發黃發膩,表體內有溼熱;若舌質絳紅且無苔,表體內已經非常熱,是陰虛內熱。在夏季,脾溼的人常感口中黏膩,面色晦暗發黃。

溼氣重

溼氣重的人有時身體會累績很多水分,體重明顯增加,下肢水腫。

「瘦人多火,肥人多痰」,肥胖者,很多是虛弱者,脾虛,痰溼重,脾胃功能下降,導致新陳代謝變慢,體力活動減弱,身體熱能不能消耗,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

早起疲憊

早上起床,應該是精神飽滿,心情良好,但脾虛的人常感胸悶氣短,頭暈腦脹。因為脾虛,肺氣就虛,脾虛久肺金失養,容易出現氣短、動則氣促的肺氣虛表現。

排便異常

脾虛的人,消化不良,大便出現軟爛黏膩的情形,容易疲累怕冷,精神不佳。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若脾虛,後天不能供養先天,那體虛就更明顯了。因此脾虛嚴重的,要及早就醫調養,讓身體強壯。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養生有三寶 補益精氣神

養生有三寶 補益精氣神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序中曾經說過,「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病,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強調了養生的重要性。

中醫是非常注重養生的,而養生的焦點就在於養精、養氣、養神,因為精、氣、神是人體三寶,有所謂「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識、知覺行動等外在生命活動表現,主要通過眼神、面色、表情、動作、語言等等表現出來,「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就是精神飽滿,神采奕奕;失神,或無神,是病情深重,精氣不足,或血脈虛弱,正氣不足等。

神的表現與心理狀態也有關,心胸寬廣、精神愉快、無憂無慮,容易有得神的特徵,而貪婪妒忌、憂慮猜疑、爭名奪利、生氣發怒的人,容易有失神的表現。

腎精維持生命活力

精是人體精微的、維持生命活力的一種基本物質,不僅是血液與精液,還包括人體吃進去的糧食、水等。「水穀精微」近似於精的物質,包括「腎精」。女子到了14歲,男子到了16歲,精氣充盈,帶來了一個東西,稱為「天癸」,這個物質可讓人有生育能力。而女子到了49歲,男子到了64歲,天癸基本就盡了,腎氣衰退,腎精衰少。

養精首重節欲,色字頭上一把刀,洩精會洩掉人的精氣。《黃帝內經》中提出「積精全神」,追求長壽就要把腎精保住,作為生命基石,如水庫般有水源源流出,不會枯竭。腎還主骨生髓,主管大腦與骨骼,腎精喪失,骨骼與大腦也受到損傷,因此房事無節,就是在戕害自己的身體。

「得穀者昌,失穀者亡」,全面均衡的飲食,也是保精的重要手段,尤其體弱之人,更是需要飲食來充實氣血。許多很好的食物,均可強身健體,還可治療遺精體弱,如動物腎臟、黑芝麻、山藥、核桃、芡實、蓮子、地黃等,平時多吃可延年益壽。

如何看氣血充足

首先可看眼白的顏色,俗話說:「人老珠黃」,就是眼白混濁、發黃,有血絲,是氣血不足的徵兆。眼睛隨時都可以睜得大大的,為氣血充足;若眼袋很大、眼睛乾澀、眼皮很重,都是氣血不足。

皮膚白裡透紅,有光澤、有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氣血充足;若皮膚粗糙、沒光澤且暗沉,發黃發白、發青長斑,都是氣血不足。

頭髮烏黑、濃密柔順,為氣血充足;若頭髮乾枯掉髮、發黃變白、分叉,都是氣血不足。

手指指腹扁平、薄弱,表氣血不足;若手指指腹飽滿、肉多有彈性,為氣血充足。食指看到青筋,為消化功能不好,而小指看到青筋,為腎氣不足。

看指甲,若手指沒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有半月形,表體內寒氣重,循環功能差,氣血不足,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端。若手指半月形過大,則易罹患高血壓、甲亢等毛病。指甲縱紋過多,表氣血兩虧、體力透支、機體衰老。

牙齦萎縮表氣血不足。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到天亮,為氣血充足;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都是氣血虧虛。

運動後胸悶氣短、疲勞難復,為氣血不足;運動後精力充沛、渾身輕鬆,為氣血充足。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用藥如用兵 為醫識藥性

用藥如用兵 為醫識藥性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徐彪,明代醫家,字文蔚,號希穀,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正統十年(1445年)被薦入太醫院,先在禦藥房任職,三年後升為禦醫。有一次,明景帝問藥性遲速,徐彪回答:「藥性猶人性也。善者千日而不足,惡者一日而有餘。」治病或許很久才會好,但是吃錯藥立刻讓人出問題。

《本草原始》,古代中醫本草學著作。共十二卷。明代李中立撰。刊於1612年,將藥物分為草、木、穀、菜、果、石、獸、禽、蟲、人10部。收集藥物近5000種。其中的一篇序,由名醫馬應龍所寫,其中提到:「夫本草者,醫之肯綮也。之生而致死,之死而致生,所繫在呼吸間,可弗慎乎。」用藥得當則生之,用藥不當則殺人,生死在呼吸之間決定,以活人濟世為宗旨的醫師,能不慎乎用藥?能不熟乎藥性?!

《證類本草》,又名《大觀本草》,是宋代重要的醫書,唐慎微撰,為明代李時珍編修《本草綱目》時的藍本。艾晟在其中作序時寫道:「夫病未必能殺人,藥之殺人多矣。而世之醫者,不復究知藥性之溫涼,功用之緩急,妄意增減,用以治病,不幸而危殆者,時蓋有之,茲何異操矛而刺人於衽席之上哉!」這是庸醫殺人不用刀的意思。

用藥如用兵,開藥應對疾病,就有如帶兵打仗一般。李延為《賈氏藥品化義》一書作序時寫道:「古謂用藥救生,用兵救亂,其事急,其義一也。故處方猶之五花八陣,而藥者特其甲仗之屬,藉以克敵,若甲仗朽鈍,是以卒予敵也。更或長短異宜,先後倒置,直可以不戰而敗,救亂云乎哉。則將以救生者,亦可以肅然懼惕然悟矣!」用藥瞬息即定,開方不可不慎!

顧逢博,明末明醫,在其著作《分部本草妙用》中的自序提到:「嘗聞用藥如用兵。余讀兵書。而知兵之水土有異也。伎倆不同也。南人習於水戰。北人習於陸戰。山川利於峻險。邊境利於沙漠。或有長於劍戟。長於弓弩。長於矛盾。長於火攻。長於車戰者……而知用藥亦猶是爾。心肝脾肺腎。藥之性也。各走其臟。寒溫補瀉平。藥之能也。各效其靈。引經謬則生克顛倒。補瀉差則証候反劇。」醫者將帥也,用藥如用兵,用兵須知兵,知兵士與武器的特長,知布陣之法,方能克敵。

許希周,明代醫家,字近濂,道州(今屬湖南)人。少業儒,後酷嗜醫,尤精於本草學之研究,編寫《藥性粗評》一書,並於序中寫道:「人不可以不知醫。而藥不可以不明性。秦火之前。岐伯彭緩以神醫名。秦火之後。李華張吳以明醫名者。病賴於醫。識其原也。醫資於藥。洞其性也。故藥性之作。有本草。有圖經。有拾遺。又有四聲。有開寶之詳定。又有嘉祐之添注……」這裡再次強調醫家識藥性的重要。

要熟藥性,首要的是讀本草,為醫不學本草,猶如為將不讀兵書,行醫不識藥性,猶如為將用兵而不知兵,以人命為兒戲,十分危險。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番茄抗癌 清熱生津

番茄抗癌 清熱生津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番茄,在中國大陸也稱為西紅柿,是茄科番茄屬植物,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現主要作為食用蔬菜,同時具醫療效用。

番茄為一年生草本,通常分為:普通番茄、櫻桃番茄、大葉番茄、梨形番茄、直立番茄五變種。番茄肉質多汁,品種甚多,多數是紅的,也有一些是橙、黃、綠、紫、粉紅、白色,甚至還有帶彩色條紋的番茄。小到櫻桃小番茄,大到直徑有十幾公分的牛排番茄。

番茄種子內含脂肪,可以提煉食用油。還含有糖、有機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番茄內含抗氧化番茄紅素,能有效預防前列腺癌以及抵抗皮膚晒傷,加熱後番茄會釋出更多番茄紅素。紅色番茄既含番茄紅素又含胡蘿蔔素;橙色番茄番茄紅素含量偏少,胡蘿蔔素含量更高,口感偏甜,更適宜作為水果食用。

番茄甘酸微寒,不宜生吃,尤其是脾胃虛寒及經間期婦女;若是盛夏清暑熱,則宜生吃。番茄也不宜空腹吃,空腹胃酸分泌量增多,番茄易與胃酸結合形成不溶於水塊狀物,引起腹痛、胃脹痛。不宜吃未成熟的青色番茄,因含有毒龍葵鹼,食用不成熟青色番茄,會感到苦澀,多吃導致中毒,出現頭暈、噁心、周身不適、嘔吐及全身疲倦等,嚴重還會有生命危險。番茄也不宜長時高溫加熱,因番茄紅素遇光、熱和氧容易分解,失去保健作用。因此應避免長時間高溫加熱。

番茄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熱消暑、補腎利尿等功能,可治熱病傷津口渴、食慾不振、暑熱內盛等病症。番茄還有止血、降壓、降膽固醇作用。多吃番茄可護心臟,番茄中的抗氧化劑類黃酮,有降血壓、降血脂、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等功能。番茄越紅,營養越高,煮熟更有利於營養吸收。


番茄的番茄紅素有獨特的抗氧化力,可以清除人體自由基,預防心血管疾病,阻止前列腺的癌變進程,減少胰臟癌、直腸癌、喉癌、口腔癌、乳腺癌等癌症的發病危險。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杏仁潤腸潤肺

杏仁潤腸潤肺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杏仁是薔薇科杏的種子,可以食用或入藥。一般常吃到的零嘴「杏仁」,事實上是巴丹杏(甜扁桃)的果仁。

杏仁有苦杏仁與甜杏仁。一般甜杏仁稱南杏,苦杏仁稱北杏。甜者供食用,苦者供藥用,苦杏仁呈心臟形略扁,左右不對稱;甜杏仁形略大,左右對稱;未經處理的杏仁,特別是苦杏仁有苦杏仁苷,水解會釋放出氰化氫,過量食用可能會出現氰化氫中毒。

正確食用杏仁,能夠達到生津止渴、潤肺定喘、潤腸通便,減少腸癌的功效。因杏仁含有毒物質氫氰酸,過量服用可致中毒,因此食用前必須先在水中浸泡,並加熱煮沸,減少其中的有毒物質。

藥用杏仁是苦杏仁,也就是北杏仁,性味苦,微溫,有小毒。功效是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因為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嬰兒慎用。

南杏仁偏於滋潤,治肺虛肺燥的咳嗽;北杏仁善於降肺氣平喘,治肺實的咳喘。

甜杏仁是一種健康食品,適量食用不僅可以有效控制人體內膽固醇的含量,還能顯著降低心臟病和多種慢性病的發病危險。素食者食用甜杏仁可以及時補充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例如鐵、鋅及維生素E

苦杏仁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可治療肺病、咳嗽等;甜杏仁和日常吃的乾果杏仁偏於滋潤,有一定的補肺作用。

孫思邈提到杏仁:「杏仁作湯,如白沫不解者,食之令氣壅身熱」,所以杏仁煮湯要把上面的白沫去掉。

《養性要鈔》中提到:「治食杏仁中毒,下利煩苦,方以梅子汁解之。」因此有杏仁中毒現象,可喝一點梅汁。

《本草求真》中提到:「杏仁,既有發散風寒之能,復有下氣除喘之力,緣辛則散邪,苦則下氣,潤則通秘,溫則宣滯行痰。杏仁氣味俱備,故凡肺經感受風寒,而見喘嗽咳逆、胸滿便秘、煩熱頭痛,與夫蠱毒、瘡瘍、狗毒、面毒、錫毒、金瘡,無不可以調治。」這裡將杏仁的功用引申的更廣了。

《本草新編》中提到:「杏仁,味甘、苦,氣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有小毒。專入太陰肺經。乃利下之劑,除胸中氣逆喘促,止咳嗽,墜痰,潤大腸,氣閉便難,逐痹散結。」

關於巴丹杏仁,《本草綱目》中提到:巴旦杏出回回舊地,今關西諸土亦有……殼薄而仁甘美,點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飲膳正要》說:味甘,無毒,止咳下氣,消心腹逆悶。因此巴丹杏仁性能、主治等與甜杏仁相似。




何謂溼熱體質

何謂溼熱體質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溼熱體質的人經常起口瘡,有時後背與臀部下方起一些膿包癰癤之類的皮膚感染。有些人的臉部不清爽,粗糙油膩,好像有一層灰的感覺。有些人有經常性的口臭,體味較大,腋臭;女性的話,帶下偏黃量多;男性會有陰囊溼漉漉、黏糊糊的感覺。

溼邪的特性

溼有分內溼與外溼,外溼有如我們涉水、淋雨、環境潮溼,這些外在的溼會進入體內成為內在的溼,叫做外溼引動內溼。

內溼常與人體脾胃的功能有關係,因為中醫「脾」的功能就是運化水溼,水溼運化不良,就會產生內溼。

溼熱體質的人,溼與熱是膠結在一起的,如油裹麵,難分難解。

溼熱纏綿

溼熱常同時並存,在大自然中,我們可以看到,天氣很熱,溼度也很大,讓人感到悶熱難受。在溼熱混雜的環境,容易讓人感到食慾不振,迷糊犯困,沉重乏力,有些小孩出現低燒,中醫稱為「夏季熱」,西醫稱為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這是由溼化熱的現象。還有些人,平時不長痘痘,吃了辣椒、火鍋之後,痘痘一直冒,也是因為有溼熱體質。

清除溼熱良方

清除溼熱,兩個方子最常用,一是〈三仁湯〉,一是〈甘露消毒丹〉。〈三仁湯〉組成有杏仁、滑石、通草、白豆蔻、竹葉、厚朴、薏苡仁、半夏,功能清熱利溼,宣暢溼濁。〈甘露消毒丹〉組成有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川貝、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功能清熱解毒、化濁利溼。〈甘露消毒丹〉的藥效要比〈三仁湯〉強的多,保養的話,用〈三仁湯〉就可以了。

瘦人得疽,胖人得癰

疽,平坦無頭,但卻是深部臃腫,很難治療,治療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原因是溼熱氣血不足,津液不足。癰,紅腫熱痛,會流出膿。溼熱的人,長癰的比較多,胖人氣血壅盛,癰屬陽證,在肌肉豐厚處,熱到一定程度,出現腐爛、出膿的情況。癰雖來勢洶洶,但傷口容易癒合,膿出瘡癒。疽為陰證,病程纏綿,且須細心調理。

避免冷酒釀溼熱

《紅樓夢》人物飲酒最為講究,天冷飲酒,溫熱了才喝,為什麼呢?因酒為水中火,溼中熱,冷酒入喉,寒凝不發,熱氣無法把溼氣散出來,鬱在體內,又成痰溼,纏綿難除。

談談膽囊炎

罹患膽囊炎的人,胸前胸後都覺滿悶,口中發苦,腹脹噁心無食慾,因溼熱包圍肝膽,肝氣鬱結化熱,膽氣不降,溼熱薰蒸,口中變苦;薰蒸肝膽,引發黃疸,氣結不通,大便不暢,溼熱下注,男子引發前列腺炎,女子引發骨盆腔炎等。

溼熱可能引發的疾病非常多,許多隱匿性疾患,一觸即發,若能解除體內溼熱,對健康的意義非常大,那些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疾病就會遠離我們了。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醫西醫一把抓,疑難雜症不用怕,毋須專家來會診,立時有最好解答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桃園楊梅新農街26號
TEL:  03-4754477